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兩江新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兩江新區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兩江新區

行政區類別: 國家級新區(副省級)

所屬地區: 重慶市

地理位置: 西南地區、長江上游地區

兩江新區,隸屬於重慶市下轄的副省級新區、國家級新區, 也是中國內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同時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後,由國務院批覆的第三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 因位於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而得名,轄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3個行政區部分區域,規劃總面積1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1萬人(2015年),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3391億元,在全國19個國家級新區中排名第4位。 兩江新區正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圍繞打造內陸開放門戶和重慶智慧之城,努力成為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

2010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重慶兩江新區並賦予其五大功能定位,要求在國家戰略層面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的示範窗口。

兩江新區是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渝新歐國際鐵路、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等項目所在地或實施地。 2020年3月4日,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1]

建制沿革

建立背景

2007年3月,中國"兩會"期間,時任總書記胡錦濤提出"314"總體部署為重慶定嚮導航。

2008年4月,重慶市委、市政府在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匯報工作時請求國家給予重慶更多支持,溫家寶總理責成國家發改委牽頭進行專題研究。

2008年6月,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200多人到重慶調研,提出設立"兩江新區"的想法。

2009年1月26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明確"認真研究設立兩江新區"的問題。

2009年4月,重慶市政府正式向國務院報告兩江新區總體規劃方案。其間,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李克強先後3次對設立兩江新區作重要指示。

2010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同意設立重慶兩江新區的批覆》(國函〔2010〕36號),批准設立重慶兩江新區,並明確了兩江新區的政策比照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

歷史沿革

2010年6月18日,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0年7月18日,重慶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掛牌開工。

2011年3月13日,中國科學院和重慶市人民政府決定共同在兩江新區建設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

2011年3月16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公布,明確提出"推進重慶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兩江新區被寫入"十二五"規劃,開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

2011年10月18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的批覆》(國函〔2011〕123號),再次明確"兩江新區要堅持高起點規劃和建設,合理確定發展重點和時序,逐步建設成為我國內陸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上游地區的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科學發展的示範窗口。"

2014年9月25日,國務院在《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39號)中提出"加快重慶兩江新區開發開放"。

2015年4月,國務院將兩江新區悅來新城列入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

2015年5月26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同意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重慶兩江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

2015年7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關於推動國家級新區深化重點領域體制機制創新的通知》中指出,重慶兩江新區要重點圍繞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重要交匯點,推動建立內陸通關和口岸監管新模式開展探索。

2016年2月24日,重慶市委、市政府出台《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優化兩江新區管理體制的決定》,決定調整優化兩江新區管理體制,撤銷中共重慶北部新區工作委員會、重慶北部新區管理委員會,其職能職責劃歸中共重慶兩江新區工作委員會、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

2016年2月25日,國務院同意在兩江新區等15個省市(區域)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

2016年4月28日,重慶首個國際仲裁中心--中國重慶兩江國際仲裁中心在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6年5月12日,國務院將兩江新區列為中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

2016年5月19日,國務院同意在兩江新區等12個城市、區域開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

2016年7月,國務院批覆同意重慶依託兩江新區核心區與重慶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6年11月3日,中國首個互聯網綜合教育基地、互聯網開放型大學--重慶互聯網學院在兩江新區掛牌成立。

2016年11月16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科技創新"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把兩江新區建成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和國家級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在重慶市率先進入創新型區域行列,成為西部創新中心的核心展示區。"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正式公布《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兩江新區納入重慶自貿區的規劃面積為86.33平方公里,占重慶自貿區總規劃面積的71.95%。

經濟

綜述

"十二五"期間,兩江新區GDP從2010年的100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020億元,年均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2010年的1626億元增長到2015年4550億元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3.2%;固定資產投資從692億元增長到1978億元,年均增長23.8%;公共財政收入從141億元增長到303億元,年均增長16.6%;社零總額從433億元增長到981億元,年均增長17.7%;實際利用外資從15.8億美元增長到41.6億美元,年均增長21.2%;進出口總額從40.6億美元增長到1964億元,年均增長51.5%。此外,有129家世界500強落戶兩江新區,占重慶市一半以上。

"十三五"期間,兩江新區預計在"311"產業體系中,三大優勢支柱產業將繼續優化提升,汽車產業實現產值50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3000億元;裝備製造業實現產值1500億元。培育壯大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及智能汽車實現產值1000億元;電子核心部件實現產值800億元;雲計算物聯網、可穿戴設備及智能終端、通用航空、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分別實現300億元產值,機器人智能裝備能源裝備、節能環保、新材料分別實現200億元產值。

第一產業

2010年,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9.67億元,同比下降11.9%。

2012年,兩江新區第一產業相較2011年增加14.76億元,同比增加1%。 總體占比從2007年的4.6%下降到2012年的1.1%。第一產業的增加值由07年的28.24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37.76億元;占地區GDP的比重逐漸下降,由4.6個百分點下降到1.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兩江新區地處重慶城區,因此農業占比較低。而且兩江新區的現代農業發展滯後,多為一些傳統農業,缺乏利用現代高端技術所建立的現代農業開發區以及符合本地經濟發展的特色農業區,其現代農業的發展相對滯後。

第二產業

2010年,全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1984.96億元,占全市的21.8%,同比增長34.2%,比全市高5.6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8.5個百分點。全年第二產業增加值573.66億元,占GDP比重達54.4%,增長25.9%,工業增加值483.14億元,占GDP比重達45.8%,增長25.5%。第二產業對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9.7%,拉動經濟增長13.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49.6%,拉動增長11.4個百分點。2010年全年增長速度穩定在35.1%。實現利潤總額114.34億元,同比增長27.4%;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954.71億元,增長31%。產品產銷銜接好,產品銷售率達98.5%。第二產業投資284.46億元,增長103.5%,其中工業投資280.58億元,增長105%,拉動固定資產投資17.9個百分點。

"十二五"期間,兩江新區工業總產值從1211億元增長到4550億元,年均增長25.0%。 第二產業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加11.2%, 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三大支柱產業2015年產值分別達到2500億元、840億元和418億元,占新區工業總產值80%以上。

其中,汽車產業完成長安、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上汽通用五菱7家車企370萬台整車、100萬台變速箱、450萬台發動機、4700億元產值布局。2015年,兩江新區共生產汽車212。98萬輛,增長19.2%,完成產值2547.45億元,同比增長17.9%。 此外,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從2010年的13.52億元,到2014年,達到976億元。

第三產業

2010年,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64.66億元,增長19.6%,占GDP比重達44%。第三產業對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9%,拉動增長8.9個百分點。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0.2億元,增長16.6%。

2015年,兩江新區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地區生產總值相對2014年同比增長15.4%。其中,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28.50億元,增長40.6%,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2%,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28.4%,僅次於工業;金融業占GDP比重達11.3%,成為僅次於工業和批發零售業的第三大行業 ;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102.50億元,增長11.9%,營業收入增長13.9%;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34.3%,會展業營業收入增長86.4%。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