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元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華元素 |
中文名: 中華元素 領 域: 民族文化 代表人物: 高春明 相關作品: 中華元素圖典 |
中華元素是指可以反映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的物質或精神象徵,2009年「文化遺產日」部分學者提出「中華元素」的內涵需要再思考。[1]
中華元素簡介
中華元素」究竟是什麼?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缶」和「捲軸」,還是中國人日常使用的筷子和瓷器?2009年「文化遺產日」當天,各地專家匯聚上海文化論壇,部分學者提出,對於「中華元素」的內涵,需要再思考。
專家解析
上海復旦大學文史學院院長葛兆光表示,「中華元素 」不是中國結」「中國紅」等簡單表象,文化象徵背後有歷史和精神貫穿其中。用現代的手法去詮釋傳統,需要防止將「中華元素」變得「碎片化」。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徐藝乙直言,在他看來,旗袍、筷子之類的東西,都算不上嚴格意義的「中華元素」。他說,並非一看到「吉祥」「如意」圖案或紅色「中國結」就一概而論為「中華元素」。「中華元素」承載的中華文化才是基礎,是真正需要保護的。
內涵
葛兆光進一步提出,「中華元素」的內涵大致可分為五部分:漢字的表達和思維;中國的家族倫理和由此生髮的儒家體系;儒釋道合一的「宗教世界」;陰陽五行的思維框架;中國人特殊的「天下」觀念等。
專家提醒,對「中華元素」內涵的再思考,有助於理清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及其核心價值,使保護本身不流於形式。
傳統文化
在上海尋覓「中華元素」的時尚表達
2009年6月13日,在中國第4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懷着好奇心,在上海尋覓散落在民間的「中華元素」,用不同以往的眼光發掘傳統文化的時尚表達。
13日這一天,上海100處文物古蹟、博物館及紀念館敞開大門迎接各界參觀者。
從共和國的「紅色起點」——中共一大會址,到蔣介石、宋美齡在上海的住所「愛廬」,還有鮮為人知的元代松江清真寺。上海人不禁詫異,原來身邊有如此眾多的文化史跡。
「今天一天,已有數千名中外遊客來到『愛廬』。」熱衷於歷史建築保護的王偉忠說,「希望『文化遺產日』,能讓更多人『親近』老建築。」王偉忠是上海音樂學院校區建設辦公室主任。在他和他的同事共同「守護」下,音樂學院及附屬中學內有「愛廬」等8棟優秀歷史建築,正逐步得到修繕和維護。
13日這一天,在上海本土文化發祥地之一的青浦,70餘件最新發現的良渚文化晚期貴族墓隨葬品公開展出。這些考古發現來自青浦福泉山遺址,它是上海乃至太湖地區一處重要的史前遺址,印證了上海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血脈傳遞關係,有「上海之根」的美譽。
與青浦相似,在上海市郊的松江、寶山等地,13日當天都有「隱藏」在民間的文物或古蹟首次公之於眾。
「文化遺產日」到來前夕,京劇名家尚長榮主演的《廉吏于成龍》從舞台走上熒幕,「變身」京劇電影。14日,尚長榮還將在一場正式的「拜師禮」後,成為江蘇省演藝集團眾多戲曲後輩的「師傅」。
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電影藝術融於一體,這種曾在上世紀最初幾十年由譚鑫培、梅蘭芳等「實驗」過的作品樣式,如今再度重現。這讓尚長榮想起了父親尚小雲。尚長榮說,父親也曾走上電影熒幕。
13日這一天,上海邀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民俗學專家和民間工藝大師匯聚「上海文化論壇」,探討「中華元素」的內涵及其時尚表達。
復旦大學文史學院院長葛兆光說,「中華元素」不是「中國結」、「中國紅」等簡單的表象,文化象徵背後有歷史和精神貫穿其中。用現代的手法去詮釋傳統,需要防止將「中華元素」變得「碎片化」。
「與生活脫節的傳承是蒼白無力的。」上海藝術研究所所長高春明在論壇上呼籲,「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文化遺產都要保護。」他並提醒,切勿「只重申報,不重傳承」。
13日這一天,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緩緩拉來帷幕,中外明星、名人華麗登場。知名導演吳宇森說,相信中國電影人也能拍出兼具好萊塢規模和中國精神的電影,打開廣泛的國際市場。
當晚公演的電影節開幕影片名叫《麥田》。這是一部中國古裝戰爭片。故事以2千多年前戰國時期「長平之戰」為背景,講述兩個普通士兵的歷險記。
評價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東感慨,在「文化遺產日」前後,如此眾多的「文化元素」薈萃上海,讓人應接不暇,也讓人增添信心。她說,可以感受到一種重視文化遺存保護的氛圍正在上海形成,在整個保護過程中,「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很重要」。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