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桃源農業生態試驗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桃源農業生態試驗站(以下簡稱桃源站),始建於1979年6月,位於湖南省桃源縣漳江鎮(東經111°27′,北緯28°55′),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

機構簡介

桃源站所處經濟生態區域是我國亞熱帶中部以雙季水稻為主體的農業經濟區,水、熱和生物資源[1]豐富,氣候生產潛力高,複合農業經營發達,是我國傳統的糧、油、豬、棉、麻和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

桃源站1991年成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的首批成員之一,2001年被科技部列為國家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試點站),2006年經科技部確認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CNERN)成員,命名為「湖南桃源農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試驗站」。同時,桃源站還先後加入了全球陸地觀測系統(GTOS),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ILTER),被認定為國家、省、市、縣四級青少年科普基地,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成員。

經過近40年的探索和建設,桃源站已發展成為一個在區域農業生態系統觀測與研究、可持續農業發展優化模式示範和農業科技宣傳教育等方面均具有鮮明特色的開放型野外研究平台。

支撐條件

試驗站站部占地5250m2,建有科研綜合樓1棟,客房、辦公室、食堂等工作與生活設施齊全;核心試驗場距離站部7km2,面積12.3hm2,建有野外工作樓1棟。辦公及野外試驗場地均實現了Wi-Fi全覆蓋,具有良好的無線網絡數據傳輸條件。

站核心試驗場根據科研和示範需要,布置為水土保持、生態景觀建設、農林牧複合循環模式、坡地養分流失梯級消納系統四大功能區塊,建設有長期定位試驗9個(建立20年以上3個),試驗場內還包含標準氣象觀測場1個,長期生態系統觀測採樣地/採樣點35個,生態觀測設施14處,短期試驗樣地15個,種養基地1個;台站輻射區域內還設有站區調查點2個,試驗示範區3個。

台站配備有較為完善的水分、土壤、生物和氣象觀測研究所需野外觀測設施和儀器設備共計131台/套,且隨着信息化的發展,逐步向自動化、信息化靠攏,室內分析儀器主要通過與研究所農業生態過程重點實驗室共建共享的方式,對儀器的更新換代、維護使用都有更好的保障,且有成熟的對外開放共享體系;台站建有數據庫和信息發布系統,還與所區域生態研究室共建有3S實驗室和農業生態數據庫;建有2個常規土壤樣品庫和1個土壤、植物樣品冷藏庫。

科學目標與任務

桃源站瞄準我國亞熱帶區域農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針對亞熱帶區域農業生態系統人地矛盾尖銳和環境污染日趨嚴峻等問題,以亞熱帶農田生態系統過程與調控、農田污染防控與安全生產、畜禽健康養殖與種養一體化調控為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 土壤養分循環過程機理與調控

● 土壤質量健康與修復

● 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治理

● 畜禽健康養殖

● 生態循環種養與鄉村美麗振興

科研成果與科學貢獻

自2000年以來,基於桃源站野外研究平台的科研論文900餘篇,其中SCI期刊論文437篇,出版專着14部,授權國家專利[2]6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3項。近年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揭示了精氨酸、亮氨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在豬腸道高效利用的規律,以及對營養沉積分配和孕體發育等功能的調控機制,直接推動了功能性氨基酸在養豬生產中的應用,提升了我國科學養豬水平和養豬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首次發現稻田土壤微生物光合固碳功能;從景觀單元尺度上證實了水稻土的固碳效應消除了「人為作和」的弊端;提出了水稻土有機碳礦化的「阻滯效應」新觀點;闡明了水稻土氮素循環關鍵微生物作用過程機理,推動了土壤生物地球化學關鍵過程的研究。

揭示了水稻對重金屬污染和高/低溫等逆境脅迫響應的遺傳基礎,培育篩選出低鎘和耐高/低溫的水稻新種質;創立了水稻VIP(+)降鎘技術模式,國內首倡「着力推進重金屬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合作交流

桃源站是一個開放共享的野外科研平台,近5年來與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澳大利亞西澳大學、新加坡林肯大學、日本鹿兒島大學、英國女王大學、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中心、中國農科院、日本滋賀縣琵琶湖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等100餘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培養碩、博研究生77名,合作完成包括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和重點研發項目在內的項目共計124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