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野外台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野外台站中國科學院45個研究所先後建立了212個野外台站,主要在生態、環境、農業、海洋、地球物理、天文、空間、金屬腐蝕等研究領域。其中國家級站47個,院級站40個,所級站99個,室(組)級站18個,合建和其他野外站8個。

野外站最多的研究所是寒旱所,共有16個野外站。

二、建站和發展

中科院野外台站的起源可追溯到紫金山[1]天文台的青島觀象台,始建於1898年,是建設最早的觀測站,不僅見證了中國天文發展歷程,是我國天文、氣象、地磁等學科的發祥地,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自1924年至今,堅持太陽白光觀測,帶動山東省天文科普教育,並榮獲省、市級優秀科普教育基地稱號,為三星級科普教育基地。

1955年建立的沙坡頭站,是我院野外台站建設的開端。從1955年到1959年的短短4年間,我院建立了9個野外試驗站,為我國防沙治沙、冰川監測、海洋觀測、高空大氣監測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期,受國家經濟、政治形勢的影響,野外台站建設落入低谷,相關工作基本停滯,六十年代的10年中僅建6個站。七十年代後期,我院野外台站數量逐年加速增長,同時,台站的觀測、試驗、研究設施和生活設施逐步改善。通過這幾年的加速發展,我院野外台站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這個時期建立的野外台站大部分成為目前國家野外科學研究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八十、九十年代,中國科學院更加注重野外台站質量的提高,注重網絡的建設,在繼續堅持長期觀測和關注國家需求的同時,特別注重科學前沿的原始創新,野外台站的觀測、試驗、分析和研究設施以及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中國科學院野外台站建設年代分布圖

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實施,為野外台站的發展注入活力,各領域研究所十分關注野外台站的建設。2000-2009年的十年間,共建立73個野外台站,濕地研究、海洋科學、環境科學、青藏高原[2]問題成為該時期建站的熱點學科,隨着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科學工程、國家重大建設工程等需求,野外科學工作顯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價值。

三、分布與現狀

1.分布狀況

全院212個野外台站,分布在中國大陸29個省(區、市),另有6個共建站分別位於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和南美。山西、天津兩個省(市)沒有中科院的野外站。

從省(區、市)分布來看,新疆、湖北、雲南、四川、西藏、北京、內蒙古和青海等地超過10個站。

2.主要儀器設備狀況

野外台站儀器設備主要包括各種質譜儀、激光雷達系統、太赫茲天線測試系統、超中子堆、電離層測高儀、VHF雷達、全天空氣輝成像儀、鈉層測風測溫激光雷達、F-P風場干涉儀、全天空大氣重力波成像儀、網絡視頻監控系統、閃爍體探測器,RPC探測器、100KW全固態長波發射機、250米頂負載全向傘天線、太陽磁場望遠鏡、天線陣列、CCOSMA亞毫米波望遠鏡、激光人衛測距接收系統、30cm旋轉漂移掃描CCD光電設備系統、近地天體望遠鏡等。

3.人員狀況

目前,野外台站職工人數為3311人,其中包括2319名研究人員和984名監測、技術支撐與管理人員。這些人員是長期在站工作人員,不包括長期在野外台站執行項目任務和交流的科研人員。

中科院野外台站的站長均為該學科領域的中青年科研骨幹,212位站長中,有30多人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作為領域重要學科帶頭人,對把握野外台站的學科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