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中山紀念中學老校區,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建築群中軸線上有主牌坊門樓和兩個小牌坊門樓,最高處為逸仙堂,左右兩側分列哲生堂、壽屏堂、鶴齡堂、皓東堂,均以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和親人名字命名。建築群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至二十三年(1934年)間,具有中國近代建築史上「古典復興主義時期」的典型風格。

關於建築設計者,一般說法是主體結構由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的建築設計師呂彥直設計;但有人認為,呂彥直逝世時,孫科尚未提議建立中山紀念中學,所以呂彥直不可能是該校建築的設計者,真正的設計者是黃玉瑜

歷史沿革

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28日,孫科提議在翠亨鄉建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2]孫科先生親領籌辦之責。

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27日,奠基建設由孫中山之子孫科着手籌建。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6月30日,中山模範縣政府「令土地局另行設法劃撥沙田,充總理紀念學校校產」。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學校第一期工程完工,作為教學樓的鶴齡堂、皓東堂、壽屏堂、哲生堂,學校行政樓慕貞堂,學生宿舍、膳堂、廚房和附屬房屋交付使用。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主樓逸仙堂動工興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落成。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先後兩期落成的紀中校舍,與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民族風格主調大體一致,成了呂彥直設計的孫中山先生紀念設施的系列組成部分。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9月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中山淪陷,學校被日軍占據曾改為傷兵醫院,破壞甚多。

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經過修復,師生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返回上課。

1949年後,「私立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更名為「中山紀念中學」,校名由時任國家名譽主席的宋慶齡先生親筆題寫。

1986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對壽屏堂、皓東堂、哲生堂、鶴齡堂、慕貞堂、逸仙堂進行修繕。

2004年,中山市人民政府撥款,對逸仙堂進行綜合性維修。

建築布局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建築面積約4630平方米,學校選址前臨蘭溪水,背靠壽屏山。學校主體結構由當時擔任南京中山陵、廣州越秀山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碑的建築設計師的呂彥直設計。總體依山勢呈階梯式,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局,由八座單體建築組成。建築群的第一進是校門,由3座牌坊式門樓並排組成,以長廊連接兩側建築。東側為「壽屏堂」,西側為「皓東堂」,兩者建築形式相同。沿中軸線經台階上第二級平台,平台東側是「哲生堂」,西側是「鶴齡堂」,兩者建築形式相同。第三層平台是整個學校的核心,建築群的最高點—「逸仙堂」。逸仙堂的西側是「慕貞堂」,東側為原膳堂。逸仙堂北為壽屏山,是南北軸線的終點。

逸仙堂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建;皓東堂是為紀念孫中山戰友陸皓東而建;慕貞堂是孫科為紀念生母盧慕貞女士而建。

建築特點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選址於此與其所依託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密不可分,舊址緊鄰翠亨村和孫中山故居,背靠壽屏山,依山勢而建。總體布局以逸仙樓為核心,兩側建築基本中軸對稱,莊重嚴肅,反映了中國傳統中庸思想。民國時期的中學舊址範圍仍保留原有總體布局和原有建築風貌,現在舊址外圍擴建新校區,較原有學校規模大數倍。

視頻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 相關視頻

中山市紀念中學宣傳視頻

參考文獻

  1. 中山紀念中學舊址入選「國保」,中國園林網,2013-5-9
  2. 紀念中學迎來78歲生日,人民網,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