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十四頃地天主教堂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二十四頃地天主教堂位於包頭市土默特右旗二十四頂地鄉二十頃地村。光緒二十四年( 1898 年)西南蒙古 教區主教府自三盛公(今磴口縣)遷至本村,建起總堂。距此 18 年前由天主教神父北京人陸殿英從當地農民高成威手中購得二十四頃土地,遷來一批天主教徒居此,遂將「二十四頃地」命名本村,主教府也稱二十四頃地天主教總堂,當時由荷蘭人韓默理任主教,管轄地區包括內蒙古呼和浩物、固陽縣、達茂旗、鄂托克旗、河套地區和寧夏、陝西部分地方,後來又擴展到內蒙托縣、和林縣、四子王旗、武川縣等地。主教府下設二十四頃地教區,缸房營了教區,小巴拉蓋教區。

教區的「區長神甫」轄有若干「堂口」,例如小巴拉蓋教堂轄有包頭、達拉特旗、固陽等地堂口。

教堂歷史

二十四頃地教堂在義和團運動中,受到匪徒衝擊。 1901年以後點頭處長,繼用賠款(西南蒙古主教府庚子後所獲得的地方賠款供不應求白銀五十九萬二千兩), 1904 年重建主教府,修道際等,修築了高大寬厚的城堡(土築圍牆,東西長 1 公里,南北長 0.5 公里,原高 12 米,上寬 5 米,能對行兩輛轎四,費銀一萬三千兩)。 1905 年修建大禮拜堂費銀七千兩,新建鐘樓,掛上從比利時運來的大銅鐘三口(每口重約100 公斤)。

教學位於轉圍牆內近北牆和靠近西牆,舊日望去,轉牆立面面像輪船身,鐘樓尖頂似桅竿,附屬建築似船艙,傳言漂洋過海之意。

比利時鐘樓尖頂教堂樣式,鐘樓上半部為 1986 年修繕時依原式補加,教堂坐北面南,面闊 26 米,進深 46.5 米,平圖類十字形,面積概為12000平方米。教堂之北長列住房為神甫辦公室,入門在右前方,門左兩室為主公室(荷蘭籍主教韓默理曾住此),神父公室左後方連接主教教堂,神職人員專用,又稱小禮拜堂, 覆瓦高脊,西式建築,面寬 13 米,進深 7.5 米,不用。院內還有兩列普通房屋(包括有「收租處「遺址」),鐘樓三口大鐘已散失不知去向,存本堂神父比利時籍人陶德模(於共黨執政後被驅逐出境 )用過的舊式木床一個。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