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澂江縣帽天山地區,總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古生物化石。
目錄
地理環境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澂江縣帽天山地區,總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蹟類型為古生物化石[1]。
「澄江動物化石群」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億年)40多個門類,100餘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人們研究寒武早期動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蹟。其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蹟」,被稱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全球地質遺址預選名錄」。
園區距昆明52公里,通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且與全國着名高原構造湖——撫仙湖相鄰,彝族、苗族風情多姿多彩。
地貌
地質公園所在地屬東山丘陵區,地勢較平緩,山脈順地層走向延展,高差不大。最高點紅土坡頭高程為+2061.50米,最低點南端戴村——底板村附近撫仙湖畔高程為+1722.41米,相對高差+339.15米,中心保護區制高點帽天山(+2026米)。區內中軸位置有切割略深的中溝,兩側分布與之垂直的溝豁可達壩區,有的地段植被稀少,風化強烈,裸露的石山較多。
水文
本區屬珠江水系,僅西部路溪勺村有一條常流水溪向西流入壩區中央的東大河,而後入撫仙湖。撫仙湖是面積僅次於滇池、洱海的雲南第三高原湖泊,湖面積21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87米,最深157.8米,溶積189.3億立方米,是國內第二深內陸湖泊[2]。區內分布的主要地層中,蓋層下寒武統滄浪鋪組未出露全,為厚層粗粒石英砂岩夾少量粉砂岩,屬漏水層;其中含「澄江動物化石群」的筇竹寺組玉案山段為泥岩夾少量粉砂岩層,屬優良隔水層;再下分別是下寒武統筇竹寺組石岩頭段、漁戶村組中誼村段(含磷層)、上震旦統漁戶村組小歪頭山段及白岩哨段,均為碳酸鹽岩層,是含水層。地層產狀向東,西界為山區與壩區交界,大部分含水層暴露於地表,故不利於保護區保存水份,區內飲用水大都是取自堰塘、水庫及撫仙湖。
氣候
擬建的地質公園地處亞熱帶,緯度接近昆明市,但海拔比昆明低100餘米。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據澂江縣氣象站資料:全年日照2102小時,無霜期224—274天,年均氣溫11.9—17。5℃,最高33.7℃,最低—4.4℃,年降雨量947毫米,年蒸發量1756.6毫米,相對溫度74%。常年主導風向為南風和西南風,平均風速1-2米/秒。
保護區
中心保護區
本區位於中段北半部,正如前述,由於二條斷層的俠持,致使本小區北邊緣地層與北延伸保護區之間部分地段為斷層接觸;南部是較正常。本區以高程為+2026.8米的帽天山主峰為制高點,向四周緩坡延伸,東側由於地形的切割較深而造成部分西側地層在東側低處出露,致使含「澄江動物群」的筇竹寺組玉案山段上亞段在本區有大面積暴露。
北延保護區
地層分布比較正常。本小區地形西陡東緩,因而漁戶村組第一——五段地層(舊城段、白岩哨段、小歪頭山段、中誼村段及大海段)主要分布在西邊緣而且十分狹窄,其餘中及東部則大面積分布下寒武統中部滄浪鋪組地層。東邊緣由於地形複雜、交通不便以及與「澄江動物群」課題關係較遠而工作程度相對較差。
南延伸保護區
本小區南段地層較正常,僅受底板村以北斷層影響而在洪家沖一線有少量重複出現。北段因受大坡頭——小團坡斷層影咱,地層分布時有反常,最突出的是沿該斷層附近地層走向從南北向變為近南西向,而且伴有若干拖曳小斷層產生,造成本區含「澄江動物群」地層呈「S」形分布。
自然資源
植物
經濟以種植業為主,兼營畜牧業。種植玉米、小麥、蕎麥、蠶豆、煙葉、青飼料、水果、蔬菜,自給有餘,但人均年收入不高。1986年起,利用區內豐富的磷酸鹽礦產資源逐步建成磷化工業體系,以生產黃磷、磷酸、食品級、肥料級磷酸氫鈣和添加劑為主導產品,己形成澂江縣的支柱產業。
礦產
區內蘊藏着豐富的磷礦資源,是澂江縣磷資源主要分布區:小爛田以南地區有六個磷礦段,探明C級儲量2.56億噸,其中P2O5含量高於25%的Ⅰ+Ⅱ級富磷儲量達1.11億噸。礦層埋藏淺,地表出露厚,土石方剝離量少,便於露天開採。現已建成能生產10多個磷系列產品的磷化工廠。
視頻
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我國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改寫地球生命進化史(圖),搜狐,2002-11-20
- ↑ 湖泊的分類,搜狐,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