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妃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妃廟,古稱五烈墓、五妃祀、寧靖王從死五妃墓,位於今臺灣 臺南市中西區,五妃是指明寧靖王朱術桂從死之五位妃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及荷姐。
簡介概述
- 五妃廟乃坐西南朝東北,為一座單進兩護龍式的古建築,最早建於1683年。由1683年迄今有三百餘年;而墓傍有一小祠,為義靈君墓,係當年殉死二侍埋骨之處。
- 今為中華民國文化部所頒訂之國定古蹟,目前由臺南市政府文化觀光處所管理,紀念廟周圍清幽猶如公園般,設有紀念碑、解說牌等。[1]
歷史沿革
- 1681年(永曆35年),鄭經去世,馮錫範、鄭哲順、劉國軒等發動東寧之變,殺死世子鄭克臧,立鄭克塽繼位。
- 1683年(永曆37年)7月16日(六月廿二日)施琅攻下澎湖之後,朱術桂決心殉國,召集妾侍說:「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隨侍在側的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皆泣對曰:「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而後相繼自縊於中堂[註 1]。朱術桂親自殯殮後,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當時屬於仁和里,今臺南市五妃廟址)[2]。
- 五妃墓址原稱為魁斗山,因為魁、桂音近,故而以往許多詩人墨客皆取諧音而稱為桂子山,且因過去附近到處是一片荒蕪,羊腸小徑,蔓草雜生,罕有人跡,因此也被稱之為「鬼仔山」。
- 1746年(清乾隆11年)巡臺御史六十七及范咸,命台灣府海防補盜同知方邦基[3]修墳,並在墓前建廟祭祀,所以後人多稱「五妃廟」。
- 1927年(日昭和2年)亦曾整修,當時台南州知事喜多孝治手撰「五妃之碑」、「弔五妃墓」詩及跋這座石碑現在仍保存於廟旁。
- 五妃廟坐西南朝東北 ,是一座單進兩護龍的建築 ,門神彩繪宦官手捧牡丹鼎廬,比喻獻花獻香與富貴薪傳,宮女手捧壺,桃和石榴,則喻為多福多壽與多子。
- 到了1998年(民國87年),五妃廟曾重建多次,而此次修建完即為今貌。[4]
- 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五妃廟名列其中。
- 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五妃廟改為國定古蹟。
特色
圖片來自安麗的生活故事集 |
註釋
相關資料
- 明寧靖王墓所在地位於現今高雄市湖內區湖內里境內,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被發現,發現時為空棺[5][6],但村民仍於墓地四周建了一座四方形水泥土壘以作標幟。戰後,由竹滬、湖內兩村民籌資重建,將此地的一百多座偽墓合建成一大墓。現今看到的墓園是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由高雄縣政府所修建,並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年)指定為第三級古蹟,現為高雄市直轄市定古蹟。
- 今高雄市路竹區境內有座寧靖王廟,廟中也書寫著朱術桂「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的絕命詩。
- 今臺南市大天后宮本為寧靖王朱術桂之王府,清朝將軍施琅攻下澎湖後,朱術桂選擇殉國,遺命將其府邸改為天后宮,由吳英負責此事,完工時離施琅抵臺還尚有一個半月,當時稱為「東寧天妃廟」,故大天后宮今猶主奉寧靖王神位為檀越主[7]。
外部鏈接
視頻
參考文獻
引用
- ↑ 五妃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 2.0 2.1 王禮 主修,陳文達、林中桂、李欽文、張士箱 編纂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 編輯. 《臺灣縣志》 原版約刊行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 2005-06-30: 279. ISBN 986-00-1269-5.
- ↑ 維基百科方邦基簡介 (Chinese (Taiwan)).
- ↑ 台南市文化資產研究報告.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Chinese (Taiwan)).
- ↑ 依1977年〈重修明寧靖王墓誌〉,「出土玉帶、古碗、古印等殉葬物,當即由警察機關追緣移送台北市博物館保管,以存史實。日據時期王墓亦視同古蹟,妥加珍護。」
- ↑ 1937台灣寶藏回憶-明寧靖王墓
- ↑ 王浩一. 在廟口說書.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08年8月: 68頁. ISBN 978-986-678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