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亞歷山大里亞正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亞歷山大里亞正教會希臘語系自主東正教會。原為古代基督教重要中心之一。相傳聖馬可始建主教座堂於此。其牧首原管轄非洲東部的東派教會。在5世紀關於基督神人兩性的爭論中,大部分教徒不接受卡爾西頓公會議所規定的基督論教義,與正統教會分裂而成為一性論派。

東正教,國際通稱「正教會」(英語:Orthodox Church)或「東正教會」(英語:Eastern Orthodox Church),官名「正統大公教會「(希臘語:Ορθόδοξη Καθολική Εκκλησία,俄語:Православная Католическая Церковь,英語:Orthodox Catholic Church),與天主教、新教[1]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是基於正統派神學並強調自身正統性的宗徒繼承教會[2]

歷史發展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會之一。因埃及北部名城亞歷山大而得名。2世紀埃及已設有主教堂。其牧首地位僅次於君士坦丁堡牧首。5世紀教會分裂為正教派和一性論派(科普特派)。16世紀初埃及被奧斯曼帝國占領,教會曾歸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轄,但不久重獲自主。現任首腦稱「亞歷山大里亞和全非牧首」。其府邸最初在希臘的基非西亞,現在亞歷山大。下設由14人組成的聖主教公會,每2年召開一次會議。1968年公會設立正教會關係、非斯拉夫教會關係、法律、經濟等委員會。禮儀中使用古希臘語和阿拉伯語。信徒中希臘人占80%,阿拉伯人占10%,其餘為羅馬尼亞人、俄羅斯人等。埃及境內有1個大主教區、4個都主教區、50個教堂,管轄3個修道院、慈善會和高級師範學院(基於原聖亞大納西學校)等學校,信徒大約3萬人。1952年成立東方研究學院並出版歷史神學文集《文選》機關刊物為《潘帶諾》。在非洲有9個主教區,100多個教堂,100多名教士(部分為黑人)。另在希臘雅典和烏克蘭敖德薩設有別院。為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員。

亞歷山大里亞教會是希臘語系自主東正教會。原為古代基督教重要中心之一。相傳聖馬可始建主教座堂於此。其牧首原管轄非洲東部的東派教會。在5世紀關於基督神人兩性的爭論中,大部分教徒不接受卡爾西頓公會議所規定的基督論教義,與正統教會分裂而成為一性論派;因其禮儀使用科普特語,又稱科普特教會。只有接受卡爾西頓信經的教徒,屬於亞歷山大里亞正教會,信徒主要居住在非洲地區。7世紀後一部分教徒改信伊斯蘭教,正教徒人數逐漸減少。19世紀許多希臘和敘利亞的正教徒移居埃及。20世紀時在的黎波里、亞的斯亞貝巴、喀土穆、突尼斯和南非約翰內斯堡都建立了正教教區。同時,由希臘人擔任牧首的牧首區,還積極在烏干達、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國發展本地正教會,。牧首座堂在希臘基菲西亞。最高首腦稱亞歷山大里亞和全非的教父和牧首。

猶太人

亞歷山大大帝在遠征的同時建立了許多希臘化殖民政府,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城市之一。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時,意在創建一個重要的商城,作為連接希臘和法老土地的橋樑。亞歷山大里亞約建於公元332年,由亞歷山大親自選址而造,城市建設開工之後幾個月,亞歷山大大帝就離開這裡,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這座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城市定居者主要是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其政治制度和管理方式也是希臘式的。在公關前4世紀後期的12年內,他擊潰了強大的波斯帝國,踏遍波斯帝國廣袤的領地,擊敗其軍隊,推翻了各地總督,終結了它的王朝,控制了從達尼爾海峽到印度的廣大地域。

猶太人對埃及並不陌生。《聖經》開篇《創世紀》裡面就提到過約瑟在埃及冒險並成為法老的宰相的故事。雖然現在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這些事件的真實性,但是這些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猶太人和埃及的關係。關於猶太人最初是出於什麼目的以及通過什麼方式來到亞歷山大里亞,目前沒有任何清晰可靠的資料。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認為這個進程最早始於亞歷山大時代,因為他建議允許猶太人定居亞歷山大里亞,與希臘人享有同等權利。但對於這些說法的真實性也存在爭議,因為在留存下來的非猶太資料里沒記載。亞歷山大還允許那些加入自己軍隊的猶太人繼續遵守他們自己的法律,許多猶太人也因此才加了軍隊,這些軍人的後裔也是後來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的來源之一。總體來說,在亞歷山大里亞城建立前後,猶太人的遷居狀況是模糊不清的,缺乏充足可靠的資料。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只能推測猶太人在亞歷山大里亞建立初期有可能因種種原因遷入該城,猶太人在這一時期的遷入活動即使存在,也應該是小規模的,更多的是隨着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來到這裡的猶太軍人。猶太人真正開始大規模遷入亞歷山大里亞,應該是在托勒密王朝初期的事情。托勒密王朝統治期間,猶太人開始大規模定居埃及,其中包括被迫遷來的猶太戰俘、奴隸、僱傭兵及家屬,也有出於各種原因而寓居的猶太民眾、工匠、商人、祭司和文士。托勒密諸王因猶太人善戰的緣故,把上萬名猶太人從巴勒斯坦遷入埃及,形成埃及境內重要的社群,其他外族包括加拉太人也因為僱傭軍關係在埃及定居。 關於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的來源問題,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猶太人早在波斯帝國征服埃及之前就曾經小規模的定居埃及,但是真正開始大規模遷入埃及地區,是在希臘化開始之後的事情。實際上,在希臘化時代到來之前,猶太人遷居的重點一直是東方的巴比倫,這主要是受兩次被俘往巴比倫的影響。關於托勒密王朝初期猶太人的遷居方式,目前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猶太人究竟是自願來到埃及,還是因為成為俘虜和奴隸後被迫來到埃及。無論是那種說法,這兩種觀點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在猶太人遷往埃及的這個過程中,其中既存在被動性也存在主動性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政治形勢的變化,最終形成了猶太人大規模聚居亞歷山大里亞的局面。

希臘文化

希臘化是亞歷山大里亞的基調,亞歷山大本人也是希臘文化的愛好者,希臘化也確實始於亞歷山大東征,從此時開始,希臘文化在亞歷山大里亞留下了很深的痕跡。在亞歷山大大帝於此建政之前,早在公元前945年至332年,埃及人的平靜生活就曾被波斯人的入侵打斷過。波斯人劫掠了埃及人的寺廟,在某種程度上把襖教的善惡二元論的種子留在了埃及。希臘文化的介入並不意味着只多了一種文化因素,而是為埃及的多元文化提供了統一的形而上學基礎。希臘人對波斯文化並不陌生,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之前,在與希伯來文化相遇之前,希臘文化已經與其他各種文化有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

亞歷山大里亞的希臘化經歷了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相對穩定的政治狀況為希臘化提供了保護傘,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所征服的其他地方,要麼本土文化迅速抬頭,要麼文化的靈性層面受制於後起的羅馬文化,希臘文化的理性主義形態則迅速消退。但是亞歷山大里亞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建城9年後,亞歷山大里亞迅速成為一個高度希臘化的國際大都市。羅馬人的到來並沒有中斷亞歷山大里亞的希臘化進程,相反,他們也被希臘文化深深吸引。不管出於何種心理,「羅馬人的傾向是,敬慕希臘人的一切。」羅馬人的到來,加強了亞歷山大里亞文化的世俗化傾向,本來,晚期希臘文明已經從純粹的理智思辨向宗教性的直接顯示演變,羅馬文化的加入更加強調了這一趨勢。由於羅馬宗教中的許多神靈是從希臘文化中直接吸收過來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來說,亞歷山大里亞世俗化也是希臘化的一種延伸。在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之前,希臘的神秘主語一直深藏於形而上學的思辨當中,進入希臘化時期之後,希臘的思想直接顯現為宗教性的層面。這種希臘性的宗教層面與原始基督教的諾斯底主義,與猶太教的結合則產生了菲洛的高度希臘化的猶太教。總之,希臘化為基督從原始的限於儀式的信心層面提升到理智的思想生活層面準備了深刻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