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介子推割股奉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介子推割股奉君,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介子推割肉奉君

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傳統節日,有的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屈原的關係不用贅述,在清明節前幾天有一個寒食節,傳說它的形成就和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有關。


當初晉國的公子重耳遭受迫害,流亡列國長達十九年。雖然是落難之身,重耳的身邊卻有十來位堅定的追隨者。其中的趙衰狐偃先軫魏犨幾人,更是人中豪傑,日後晉國中興的棟樑。介子推也是重耳隨從中的一員,說到對重耳的忠心,他絕不比任何人遜色。


那一年,重耳一行逃難路過衛國,東道主衛文公一毛不拔,不肯接濟他們。重耳等人勉強支撐着走到一個名叫五鹿的地方,此時盤纏用光了,斷了糧。重耳實在餓得不行了,只能放下架子,親自去化緣(要飯)。他捧着飯碗來到路邊的田地里,向一個農夫討要幾口飯吃。那老農心想,我家都窮得揭不開鍋了,哪有閒糧養你們這些人?於是他白眼一翻,隨手從地上抓起一個土塊,扔到重耳的碗裡,嘴裡還說:「我沒別的東西,只能請你吃土塊。」


這一舉動把重耳流亡路上遭受苦難、屈辱後的憤懣之情全勾了起來。重耳怒不可遏,幾乎要拔劍殺了這個老農。謀士趙衰趕緊出來說好話:「土塊代表着土地,這位老丈送土塊給我們,其實是上天暗示要送給我們土地。這預示着我們將來一定會復國成功,是大吉之兆啊。」


趙衰這番話說得很漂亮,可再動聽的語言也不能飽肚子,糧食問題再不解決,重耳一旦餓死了,又哪裡談得上什麼復國大業?


就在一大幫賢臣、能臣束手無策之時,介子推默默躲到旁邊的山溝里,拿刀在大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人就着摘來的野菜煮成一碗肉羹,獻給重耳吃。


吃完肉羹,重耳有了力氣繼續上路,總算熬過了這個難關。直到多年後的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幫助下,重耳終於結束流亡之旅回到故國,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苦盡甘來,重耳志得意滿,大肆封賞功臣。狐偃等人也紛紛跑到晉文公跟前,或明示或暗示地誇耀自己的功勞。介子推很是看不上這些人的做派,不屑向晉文公表功,晉文公也已忘了介子推當年的割股之恩,封賞名單上根本沒列他的名字。


介子推倒不是貪圖晉文公的賞賜,只是覺得寒心,乾脆帶着他的母親一走了之,到山林里做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介子推走後,他的朋友為他抱不平,在晉宮外扯出一條橫幅,上面寫道:「共患難易,同富貴不易,當年落難的龍終于飛上天了,一直跟隨它的那條蛇現在卻到哪裡去了?」


晉文公知道這是有人在為介子推出頭。他一琢磨,有恩不報、忘恩負義這樣的惡名可不能背,趕緊派人去尋訪介子推的下落。很快,探子回報,在綿山一帶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蹤跡。


於是,晉文公帶上大批人馬,趕到綿山。接着,他命人向山中喊話,請介子推出來,接受賞賜。但介子推鐵了心不再見晉文公,躲在深山裡不露面。


這一下子,卻惹惱了晉文公身邊以勇力着稱的武將魏犨。他「哇哇」怪叫道:「俺這就去放火燒山,看介子推他出不出來!」


晉文公不加阻止,魏犨果然立刻放了一把火。火乘風勢,迅速蔓延成勢不可擋的山林大火。介子推也不知道是實在太倔犟、認死理,還是火還小時不想出去,火大了出不去了,總而言之,他和母親都被燒死在了綿山上。


晉文公這下傻了眼,本意是想來報恩的,結果卻弄巧成拙,把恩人給燒死了。為了挽回形象,晉文公馬上請人為他寫了一份悔過書。全文如下:


時至今日都是我咎由自取,錯就是錯,與魏犨無關。苦盡甘來的順遂,造就了我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脾氣,導致今日無可挽回的局面。我辜負了介子推,辜負了我的恩人,辜負了所有對我寄予期望的人。對不起,請接受我發自深心的歉意和愧悔。子推和他母親本可以有一個溫暖和美的生活,可這一切被我打破了。我的錯誤行為不配得到原諒,我造成的傷害也難以彌補。但我想彌補,必須去彌補,願日後再不負人。


為了表示愧意,晉文公改綿山為介山,立廟祭祀介子推,並下令介子推的忌日為禁火日,這一天禁止煙火,只能吃瓜果等寒食。這一習俗後來逐漸在民間推廣開來,形成了寒食節。


參考資料 

  1. 介子推割股奉君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