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香山寺老僧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代香山寺老僧答》是一首明朝詩詞,詩詞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明朝的詩詞成就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湧現了一批傑出的詩人和優秀的詩作。明代的詩學發展也對中國文學史[1]產生了重要影響,其特點和發展趨勢對後世有着深遠的意義。
“ |
老僧何處來迎客,身無袈裟足無舄。 雖有弟子今流離,獨向空山種麻麥。 先時長者布黃金,大師說法如來席。 浮圖中霄天樂下,禪台雨花坐盈尺。 共道當朝少游幸,唯此祗園有恩澤。 綵丈晴連鸚鵡林,宮娥晚傍蟾蜍石。 侍從求看貝葉編,焚香再拜開琳碧。 我往能言西域文,珠函為取華嚴譯。 自復懸燈香爐峰,君其問臘庭中柏。 何曾馬繞招提鳴,未見沙門畜四兵。 突厥公然馳赤縣,湖外秋風笳吹聲。 猶疑窮谷豈遽至,已聞野哭屍縱橫。 裹創被血竄榛棘,問之不答慘且驚。 須臾馬駝蔽陵壑,三騎五騎擐長纓。 抨弓北嶺飲南澗,驕氣直欲凌欃槍。 一騎常驅百漢人,一人常聯二騎行。 翻身仰射罘罳落,束茅縱火燒朱甍。 豈無卓錫笞其背,佛力不祐人心傾。 西堂北丘緣業惡,寺前荒冢遂崢嶸。 亦是官軍入援急,匈奴颺去歸其營。 匍匐漸從草莽出,晝伏夜走同狐鼪。 衣缽盪盡微軀在,性命真如飛鳥輕。 丈人豈願聞喪亂,神州豈宜有戰爭。 故人更邀住廬岳,萬乘垂衣右北平。 燕中耆舊寄書說,早晚單于和議成。 語罷空林轉蕭瑟,茫茫天地終何情。 |
” |
— [明代]李攀龍 |
明朝詩詞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享國276年,歷經17個皇帝。在這個時期的詩歌發展相當繁榮,無論詩人或詩作的數量,都超過了前代。明代人喜歡集社,詩歌流派眾多,除了具有重大影響的全國性流派前七子、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還有許多地域性的小流派。明代的詩歌在不斷發展中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明代的詩學文獻記錄了明代詩歌的成就和特點,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價值觀念。在清朝初期,詩人們對明朝的詩學進行了深入反思,試圖在繼承和發揚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的詩歌理念和表達方式。清初詩人們批評了明朝詩學過於強調形式和技巧的傾向,認為這導致了詩歌創作中真情實感的缺失。因此,他們呼籲回歸詩歌的本質,注重表達詩人的內心感受和真實情感。此外,清初詩人們還提倡一種清新、自然的詩歌風格,主張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自然景物的真實面貌,表達詩人內心的真情實感。這種回歸自然、樸素簡潔的詩歌理念對後來中國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
參考文獻
- ↑ 【公基常識】我國古代文學流派 ,搜狐,2024-02-27
- ↑ 高中語文 | 知識積累分類匯總古代文學詩歌流派,搜狐,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