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伯延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伯延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

歷史記載

伯延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保護研究開發以徐家莊園和王順莊園為代表的一大批古民居建築,為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和諧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2013年獲得河北歷史文化名鎮等殊榮。深挖掘 歷史文化現異彩 伯延建村於北宋元年間,因村形如大雁,故名伯雁,後將「雁」寫作「延」。初始幾戶人家遷居此地,墾田稼穡,後人丁陸續遷入,繁衍生息,明、清時逐步發展成為集鎮,為武安八大鎮之一。清乾隆年間,伯延人大批外出經商,出現了房、徐、朱、程、翟等富商巨賈,大興土木,營造房舍,頗具影響。建國後,伯延鎮一直為區鄉(鎮)政府所在地,1996年,莊晏鄉併入伯延鎮相沿至今。

歷史名人

伯延曆史上曾出現諸多名人,發生過許多重大事件,至今仍具相當影響。房錦雲,伯延開明士紳,民國時期曾捐巨資於北京大學,並將中國大學第一宿舍修葺一新,北大校長蔡元培親書「育我菁莪」匾額,懸於房家門楣。抗日民族英雄武倫佩,該鎮龍泉村人,曾任八路軍冀豫邊區游擊大隊長,其紀念碑由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楊秀峰題詞,八路軍一二九師撰紀念碑記。 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勛將軍率部在邯鄲起義,後赴伯延鎮改編。11月1日,在伯延召開歡迎高樹勛歸來暨民主建國軍成立大會,11月2日,毛澤東朱德等致電祝賀。 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邊區政府曾駐伯延鎮。 1961年5月3日至6日,周恩來總理視察伯延。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他了解到集體食堂、大公社、供給制的嚴重弊端,於5月7日凌晨3時向毛主席電話匯報並提出了解散集體大食堂的建議,之後不久全國取消大食堂[1]

建築特色

伯延民居建築,較著名的有徐家莊園[2](九門相照)、房家莊園、徐家二兄弟莊園和王順莊園等。綜觀伯延民居建築,別具一格,特點顯著:一是多為一個或數個相連的四合院;二是「村村有閣,無閣不成村」;三是建築裝飾極為講究;四是布局科學合理;五是街巷布局渾然天成,自成體系。 為弘揚歷史文化,伯延鎮利用兩三年時間,展開拯救文化遺產行動。鎮黨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組成的保護歷史文化遺存領導小組,相關村成立了房家莊園、王順莊園、龍掩寺等20餘個保護小組。他們邀請邯鄲市規劃設計院的學者專家制定了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規劃,繪製了地理位置圖、遠景規劃圖、現狀圖和傳統民居保護圖。按照科學統一的規劃,在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伯延鎮籌款600多萬元,修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全鎮發現並登記造冊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邯鄲市級7處,待公布8處。寺垴遺址為省級文保單位,面積10.5萬平方米,有仰韶、商、西周戰國四種文化類型,文化層厚2米,出土有石器、陶器等文物多件。省級文保單位王順莊園,面積2780多平方米,有古民居80多間,木雕30多處,磚、石雕精美,為典型的民居式建築。邯鄲市級文保單位龍掩寺,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懸山布瓦頂,正架梁,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鑲嵌在伯延小學牆壁上的晚豐碑,記載了清同治六年(1867年)伯延亢旱不雨,立秋前13天始降大雨,雖節氣太晚,但所播之種皆有收穫,有的甚至喜獲豐收的奇蹟,昭示後人要有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勇於同大自然抗爭的頑強精神。植於明代的伯延元寶坑老槐樹、南文章關帝廟古槐至今仍鬱鬱蔥蔥,生長旺盛。古鎮伯延曆史文化積澱深厚,民居規模宏大,建築精美,傳統民居建築面積達27000平方米。

相關影視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就是講述周總理在伯延考查的故事。

視頻

伯延鎮 相關視頻

《記住鄉愁》第四季第五集-伯延鎮
武安市伯延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