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儒醫,民間故事。[1]
故事內容
一人讀書未成,學醫,自稱儒醫。
一日下鄉看病,行至中途,甚覺口渴,令轎夫覓茶。轎夫說,來此荒郊,無處覓茶。惟有郊外有一學堂,頗可往來,但是那教書先生性怪僻。
有人到伊書房,先要講道學,講對了,豈止吃茶,加酒飯都有,若不對,立時揮之門外。醫生日:「我乃儒醫,滿腹詩書,鄉下學究何足道哉。」遂乘轎而往,叩門而人,見一先生,岸然道貌,欠身徽讓,拱手而言曰:「足下此來,莫非講道乎?」醫生日:「特來借茶。」先生曰;「且慢,我先出對你說。試試你學問何如。」對日;「碧桃滿樹柳千條」。醫生對曰:「紅棗二枚姜一片」。先生喜曰;「語不忘本,是儒醫也。」棒香茶與之。醫生暢飲。黨風生兩腋,詩思益清矣。謝之而去。
至夏日。醫生又下鄉看病,路經書房,不見先生,乃因夏日炎熱,移居竹林深處,訪之始見,先生日:「別來無恙乎,我再出對你對,對日;「避暑最宜深竹院」,醫生對日:「傷寒應用小柴胡」,先生甚贊,送點心與地吃,吃畢而去。至秋天下鄉,又來拜訪,先生又出對日:「丹桂飄香,遍滿三千界」。醫生對曰:「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九。先生甚喜,以酒筋之。飲畢而去。至冬日下鄉,又來相見,正值大雪,先生又出對日:「大地無分南北,遍灑梅花」。醫生尋思良久,乃對日:「小妾有件東西,倒懸藥碾。」
先生一聞此言,掀髯大笑曰:「足下奇才妙想。竟將令妾那件東西拿出來,與人作對,可謂現身說法。」大公無我矣。設盛撰款之。醫生滿飲三杯。既醉且飽。拜謝而別二行至中途,在轎中甚黨高興。乃吟詩曰:「乘醉歸來喜可知,正是吾儕得意時,此去誰人還 出對。閒時遣興與吟詩。博來腹內三杯酒。全仗家中兩片皮。從此門前懸人碾。箇中居士是儒醫。」
註:
「儒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社會文化現象。闡釋了「儒醫」的三重境界,即良醫、大醫、聖醫。「良醫」注重技,屬於知識論,追求的是「真」;「大醫」注重德,屬於道德論,追求的是「善」;「聖醫」注重道,屬於本體論,追求的是「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重建天人合一的知識系統,全面弘揚和提升醫者的道德修為和職業素養,同時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審視醫學,提升醫生的審美素養,真正把醫學升華為一種樂生的行為,最終實現醫生個體自由全面的發展。
儒醫的概念源自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說,其理論最初誕生於儒家聖典《周易》從而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傳統醫學系統。「鄒韜奮 《無所不專的專家》:」醫生原是一種很專門的職業,但在醫字之上卻加一個'儒'字,稱為'儒醫',儒者是讀書人也。於是讀書人不但可以'出將入相',又可以由旁路一鑽而做'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