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元宵丸江南丸又名元宵丸、上元丸。是福建寧德傳統的地方名點,元宵節食品。曾榮獲省、地風味小吃特別獎,分甜、鹹兩種口味。先將糯米磨成粉後和水製成皮,以糖、芝麻、肉和研碎的花生仁製成的餡里,成湯圓狀,放沸水的鍋中煮熟悉,即可食用。特點是皮薄、肉鮮、味美。
每一種民族特色食物都代表了當地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1],也凝聚了親情與溫暖,展示了一幅關於人情與美食的溫暖畫卷[2]。
特產簡介
名字由來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微服出訪,見到有人製作這種丸子,包法特別、形狀像荔枝,又因它沒有固定的名字,因此取名「江南丸」。
主料
以花生米、芝麻、白糖、冬瓜糖、蔥頭及果味作餡,在糯米粉中團皮,下滾水中煮熟。元宵丸皮嫩,餡甜,是冬令佳點。備受遊客歡迎。我國吃上元丸之俗由來已久,宋代周必大有《元宵煮圓子》的詩作。說明吃上元丸之風俗於宋以前即已有之,至宋大盛而有詩人之詠吟。
相關資訊
中華地方美食77——福建福州元宵丸
福州元宵丸:軟糯甜蜜的團圓滋味。
福州元宵丸,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和豐富的口味,展現了福州飲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福州元宵丸有着鮮明的特色。福州元宵丸個大飽滿,宛如珍珠般圓潤。外皮由糯米粉精心調製而成,經過反覆揉搓,使得外皮柔軟而富有彈性。元宵丸的餡料更是豐富多樣,經典的有芝麻、花生、豆沙等甜餡,也有肉餡等咸餡,滿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福州元宵丸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清朝光緒年間。創始人林炳祥,至今第四代傳承創新,在堅守傳統味道的同時,積極探索創新,比如在口味上推出了麻辣元宵、海鮮元宵、五香元宵、牛肉元宵和芋泥元宵等新品種,還有元宵雞和紫薯南瓜湯圓的搭配。「耳聾伯」元宵丸製作技藝已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製作福州元宵丸是一項充滿樂趣和技巧的過程。將糯米粉倒入盆中,加入適量的水,慢慢攪拌,然後用手揉成光滑的麵團。接着,將麵團分成小塊,用手按壓成薄餅狀,再放入準備好的餡料。收口捏緊,輕輕揉搓成圓球狀,一顆元宵丸便初步成型。而煮元宵丸也有講究,需用沸水慢煮,期間適時攪拌,以防粘連。待元宵丸浮起,再煮片刻,便可出鍋。
在現代社會,福州元宵丸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一些商家推出了各種新口味的元宵丸,如水果餡、巧克力餡等,以滿足年輕人的多樣化需求。福州元宵丸,這一傳統美食,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散發着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 ↑ 【中原文化】民俗文化:斑斕多姿 民族之根 ,搜狐,2018-11-29
- ↑ 從民族飲食到「中國飲食」的轉型——以北京為考察點 ,搜狐,2023-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