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虜伯不只是大炮(李錫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克虜伯不只是大炮》是中國當代作家李錫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克虜伯不只是大炮
在地鐵站乘坐電梯時,偶然間發現電梯的製造商是德國的「蒂森克虜伯」。不是有「克虜伯大炮」嗎?這種大炮自俾斯麥到二戰時期,曾經威震歐洲戰場。而中國引進的第一批洋炮,就是1871年李鴻章從德國購買的「克虜伯大炮」,它幾乎成了早年中國海防的代名詞。查詢方知,原來克虜伯公司不僅生產過大炮、戰車,更以大量民用產品而聞名天下。
看起來,我們認識問題真的離不開客觀規律和發展眼光。在很多時候,人們習慣於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看問題,習慣於過去的思維定式,面對發展變化的事物,熟視無睹,不肯認可,這樣就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和全貌。
我讀過一個故事: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判斷是鄰居家之子所為,便注意此人的言行舉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自己不慎丟拉在山裡的斧子,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這則「疑鄰盜斧」的故事,很有味道。
經常看到電視里報道家庭糾紛的案例,有些家庭為了個人利益尤其是房產繼承和分配,鬧得不可開交,各唱各的調,各說各的理,反正大多是強調自己的「貢獻」而貶低對方付出,看重當下的財產而忽視昨日的淵源。拋開孝悌、仁義、教養不說,單講認識問題的方式,就顯得十分偏激和狹隘,缺少了基本的客觀實在。如此心懷成見,計較私利,怎能不矛盾重重、雞犬不寧?怎能有和諧安寧的日子?一個人如果比較主觀和固執,帶着成見去觀察世界,那就容易誤解、曲解客觀事物。
我想起了某單位的一位員工,在崗的時候工作很是一般,屬於那種四平八穩、不求上進之類。去年我偶然聽說此人已是著名音樂製作人,甚至舉辦演出、參加頒獎、招收徒弟,圈子裡頭相當認可。這就是人的「多面性」,人各有所長,可能此處平淡,而彼處有成。你若是用老眼光看「從前的他」,庸碌無為,顯然片面、短視了。還有姜昆相聲說過的那種,小時候班裡頭數學最差的,長大後做了財務科長;外語最差的,後來去國外留學了;膽兒最小的,醫大畢業後做了外科醫生……這樣的例子雖然未必是普遍規律,但一定有着這樣的現實存在。所以,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如果以固有的模式看人看事,就會發生錯誤。
我們每個人都在艱難生活和複雜社會中成長進步。生活是老師,她教給我們如何正確地認識世界。記得青年時,哲學老師說過:「上4年大學能學到什麼?最重要的是學會看問題的方法。」人說「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而膚淺則是蒙蔽眼睛的另一種「貧窮」,有時候它跟知識、學歷、職業關係不大,比如我們都見識過開明的老農和偏激的文化人。認識問題,找到一個正確的方法,學會客觀、全面、發展的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其實相當不容易,一輩子也學不完的。
事物的本真就是這樣子——克虜伯不只是生產大炮,也生產電梯;同樣的,人們知道有個雷諾汽車,「雷諾」其實在一戰期間是法國人生產的坦克品牌——它是世界上第一輛可以360度旋轉炮塔的坦克。類似的事例多得很。[1]
作者簡介
李錫文,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