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月十五夜·尋常圓魄豈不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月十五夜·尋常圓魄豈不好》是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詩詞作品[1]

梅堯臣,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

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2]。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崑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詩小傳》等。

藝術上,梅堯臣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引)這一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3]。(《讀邵不疑學士詩卷》)。

八月十五夜·尋常圓魄豈不好

創造主張

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一致的。他的詩歌富於現實內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一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桑》、《觀理稼》、《新繭》等。以後,他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沉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一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一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了他對於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鬥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堯臣的詩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特徵。他善於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緻入微。此外,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後寄歐陽永叔》),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丑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一般風格迥異。

評價

他的創作活動開始於一零三一,直到他臨死的那一年為止,前後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約二千九百首,包括詩歌、散文、賦,此外還有不在集內的詩、詞各一首。他三十歲的那一年,在河南縣主簿任內的時候,和歐陽修、尹洙發動一次聲勢浩大的詩文革新運動,雖然後來歐陽修得到更大的聲望,但是在發動之初,堯臣無疑地占有領導的地位,北宋詩人如歐陽修、和稍後的王安石、劉敞、以及更後的蘇軾都受到他的薰陶,對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歐陽修更是始終稱堯臣為「詩老」,表示內心的欽慕。我們可以說對於北宋詩壇,堯臣起過巨大的影響。

視頻

八月十五夜·尋常圓魄豈不好 相關視頻

梅堯臣蘇幕遮草
梅堯臣:村豪;王安石:示長安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