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祖文化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祖文化廣場六祖文化廣場位於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西郊10公里處的舊圃鎮,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鴰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內泉水上涌時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們稱之為「珍珠泉」。幾乎每部《指路經》中,都記載着葡萄井這個「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彝族祖先阿普篤慕及六個兒子的圓雕塑像為景區主體雕塑。整組雕塑將突出地域文化和支系文化,體現傳統文化與現實創意相結合、歷史意義與現實理念相融合。彝族文化廣場即建設在葡萄井老鴰岩上,為全球彝族祭祖的重要聖地。規劃用地面積800餘畝,規劃為AAAA級景區[1]。有:祭祖廣場、阿普篤慕銅像(21米)、六祖銅像、彝族祠堂、彝族博物館、停車場、棧橋、梯步等。

廣場簡介

彝族文化廣場即建設在葡萄井老鴰岩上,為全球彝族祭祖的重要聖地。規劃用地面積800餘畝,規劃為AAAA級景區。有:祭祖廣場、阿普篤慕銅像(21米)、六祖銅像、彝族祠堂、彝族博物館、停車場、棧橋、梯步等。

地理位置

昭通彝族六祖分支文化廣場景區位於昭陽區舊圃鎮,規劃用地26.5公頃。工程於2009年8月14日啟動。彝族祖先阿普篤慕及六個兒子的圓雕塑像為景區主體雕塑。整組雕塑將突出地域文化和支系文化,體現傳統文化與現實創意相結合、歷史意義與現實理念相融合。

人文歷史

據彝文文獻記載,彝族在歷史上曾經歷洪水泛濫的時代。戰勝洪水之後,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篤慕召集了一次大會,將其子民分為武、乍、糯、恆、布、默六支,由他的六個兒子(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熱、慕雅臥、慕克克、慕齊齊)帶領,每兩支人為一聯盟形式,向不同方向遷徙、拓疆。彝族先民分向各地後,逐漸成為西南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族。後世把這一重大的歷史活動稱為「六祖分支」。

關於彝族「六祖分支」的去向,《西南彝志》說:「武、乍二長子,居楚吐以南;糯、恆二次子,往洛博而北;布、默二幼子,實液中部漫。天上布滿星,地上布滿人,六祖的後裔,各處去定居。」由於彝語地名的消失和演變,難以判斷「楚吐」、「洛博」、「實液」等地是現在的什麼地方。但大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武、乍居雲南,糯、恆遷四川,布、默徙貴州,從而形成今日彝族主要分布於川滇黔的格局。

六祖文化廣場《指路經》是古代彝族給亡者舉行祭祀活動時吟誦的一種特定的古典經文,別名《陰路指明》、《教路書》等,是彝族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畢摩文獻,同時也是史詩性文學作品。《指路經》產生於民間,與一般民眾聯繫緊密。流傳於滇南的《指路經》和彝文家譜,大多說他們的祖先是由洛宜山(包括今天雲南祿勸、會澤、東川及四川會理一帶)遷到昆明的,然後到晉寧、通海、建水以至滇南各地。流傳於涼山的彝族口頭史詩《勒俄特衣》,對糯、恆兩支的歷史有較多的記載。

布、默後裔遍及黔西、黔西南、滇東北、滇東和昆明部分地區,其中德布氏的勢力在東南路發展到今天貴州的普安,北路發展到今天貴州的威寧,其後裔發展成為烏撒土司。默部原來居住在今雲南北部地區,後來發展到貴州大部分地區。其中德施氏後裔發展成為東川土司、芒部土司、水西土司和普安土司四大著名土司。其後裔自豪地說:「日月所照之地,儘是德施氏彝人所屬。」

六祖文化廣場在雲南省昭通市西郊十餘公里處,有一座石山,名叫老鴰岩。山崖下面有一眼泉水,因井內泉水上涌時形如葡萄,故名「葡萄井」,文人們稱之為「珍珠泉」。幾乎每部《指路經》中,都記載着葡萄井這個「六祖」取分支水的地方。這裡陳放着新舊攀藤和新缽、舊缽,凡「六祖」子孫到此,都用新藤攀登、開拓,好自為之;用新缽吃飯、喝水,「口渴得喝三壇水,不渴得喝三壇水」。

《指路經》是彝族「六祖」後裔遷徙的信史。畢摩必須準確無誤地念誦《指路經》,方能指引死者魂靈返回祖先的發祥地。各地的彝文《指路經》證明:葡萄井是彝族「六祖」飲用過的甘泉,他們從這裡走向分支的道路,去披荊斬棘開創自己的新天地。

雍正八年(1730年),清軍攻破天梯土城(今雲南昭通境內)後,大肆屠殺當地居民,有一部分彝民經葡萄井逃往四川涼山倖存下來。歷經劫難之後,他們回到故里燒一籠火,讓青煙和火焰告慰祖先:「子孫仍活着」;再去葡萄井喝上3口祖先飲用過的泉水[2],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崇拜之情,然後離去。

視頻

六祖文化廣場 相關視頻

六祖文化廣場
六祖像到文化廣場路段夜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