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機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農業機械》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自1958年創刊,國內刊號為11-1875/S,本刊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欄目設置及內容節奏經過編排與改進,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喜愛。
《農業機械》創刊於1958年7月1日),是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主管,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直屬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主辦的國家級大型農機期刊[1]。從1958年到2008年,50年風雨兼程,《農業機械》與中國農機化事業同呼吸、共命運;50年辛勤耕耘,《農業機械》與中國農機工業同發展、共進步。作為我國創刊最早、發行量最大的農機刊物,《農業機械》雜誌忠實地記錄了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農機行業發展的偉大曆程。
發展壯大的50年
1958年,由當時的農業部申請,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農業部和中國農業機械學會籌備委員會聯合創辦了我國第一份全國性的農業機械技術普及刊物——《農業機械》雜誌。雜誌創刊時為半月刊,創刊詞是《把農具改革運動推向更新的高潮》,最初的任務和宗旨是「為積極促進和實現農業技術革命貢獻力量」。
1958—1978年的20年間,由於當時的政治運動和歷史原因,雜誌曾更名為《農業機械技術》和《農業機械資料》出版,也曾於1961年和1969年先後兩年停刊,1978年第1期開始,雜誌名稱恢復為《農業機械》,並沿用至今。
1988年1月1日,經中國科協批准,農業機械雜誌社正式成立。
1991年,歷屬於中國農機院情報所的《農業機械》編輯部,正式分離出來成立農業機械雜誌社,成為農機院直屬的二級單位,並於當年創辦了《汽車與駕駛維修》雜誌,形成了《農業機械》、《拖拉機汽車駕駛員》、《汽車與駕駛維修》和《城鄉機電信息報》3刊1報的規模。1994年,雜誌社創辦了《工程機械與維修》雜誌,並接手主辦《運輸車輛》雜誌,初步形成了包括農機、汽車和工程機械3大類別和初具規模的科技期刊群。
1995年以後,農業機械雜誌社作為中國農機院的二級單位,不斷整合期刊資源,開發新產品,先後改稱中國農機院期刊社和報刊社。2007年改制成為具有規模效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期刊出版集團——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主辦《農業機械》、《糧油加工》、《車主之友》、《汽車導購》、《汽車與駕駛維修》、《商用汽車》、《越玩越野》、《工程機械與維修》、《今日工程機械》、《數碼攝影》和《機電商報》10刊1報。
發行量高峰和廣告經營活動的開展
《農業機械》雜誌的發行量曾兩度達到高潮,一次是在1979年(17.8萬份),另一次是在1992年(18.5萬份)。前者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後者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
1980年以前,農機化事業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有毛主席提出的「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又有「1980年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目標,農業機械化在當時搞得轟轟烈烈。《農業機械》雜誌跟着形勢走,發揮政府喉舌的作用,再加上刊物的普及實用性,受到讀者的歡迎,其發行量與日俱增,1979年達到發行量高峰應該說是在情理之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小型農業機械在農村得到了發展。《農業機械》及時采編了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稿件,滿足了讀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初期,面對全國60多家農機刊物激烈競爭的局面,及時更新觀念,大膽創新,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使雜誌的發行量逐年增加。《農業機械》雜誌1982年開始試點搞二渠道發行,在全國是首創。經過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終於把二渠道工作從兩個試點發展到全國14個省市、79個地區、300多個縣的範圍,使刊物在全國的覆蓋率達到97%(以縣計),發行量在1992年達到18.5萬份,達到了又一個發行量高峰。
《農業機械》雜誌不但在全國農機期刊界第一家搞二渠道發行,也是第一家搞廣告、第一家搞經營創收的科技期刊。《農業機械》經過策劃併到工廠主動聯繫後,在1980年第1期雜誌上刊登了第一個廣告——吉林懷德縣水泵廠的潛水電泵廣告。這是受當時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項南同志的啟發,經過編輯部策劃併到工廠主動聯繫而成的。1980年第5期的雜誌,在封底刊登了第一個外商廣告——美國約翰•迪爾公司的產品;當年第9期封二刊登了第2個外商廣告——德國克拉斯公司的產品。
《農業機械》雜誌從1981年開始搞農機科普圖書經營活動,20多年來編輯出版了大量農機科普讀物和培訓教材,像《小四輪拖拉機》、《農用運輸車使用與維修》等幾十種圖書,發行量從幾萬份到幾十萬份。
近年來,農業機械雜誌社與企業合作開展農機科普讀物和跨區作業信息讀本的編輯出版工作,還根據企業發展和各地農機部門的需要,編輯出版了大量的企業定製出版物。雜誌社連續多年編輯出版《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讀本》,與久保田農業機械(蘇州)有限公司合作編輯出版《水稻機械化特刊》,與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編輯出版英文特刊,為約翰•迪爾公司編輯出版其《收穫》刊物等。這些出版物不僅為企業的用戶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科普服務,還為行業和其他企業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獲得榮譽
《農業機械》自創刊之日起,就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
《農業機械》的誕生,與王震將軍還有一段淵源。創刊之際,因為當時雜誌的主要創辦者中國農業機械學會也正在籌備階段,沒有經費,正是王震將軍專撥了5000元資金,才使得《農業機械》雜誌於1958年7月1日正式與讀者見面。
有一位與雜誌結下了不解之緣的老領導令人難忘,他就是我國農機化事業卓越的組織者項南同志。項南同志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在他擔任福建省委書記期間,《農業機械》雜誌的一位編輯出差到福州,出於對曾經多次關懷雜誌的老領導、老朋友的感情,這位編輯去拜訪項南同志。正在開省委常委會的項南同志抽空出來匆匆說了幾句話就回去主持會議了。第二天是個星期日,這位編輯乘火車回北京,在車廂里聽到車站廣播說,貴賓室有人找她,緊接着項南同志的秘書一個車廂一個車廂地找到了她,說項南同志送她來了。在候車室項南同志問了農機方面的一些情況,開車前才告別。
1978年10月25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華國鋒曾為雜誌題寫「農業機械」刊名。
1981年第3期雜誌,開始使用郭沫若題寫的刊名,即現用刊名。
1988年,《農業機械》雜誌創刊30周年,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田紀雲、薄一波、鄒家華、方毅以及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周培源、杜潤生都為雜誌題了詞,當時的農業部部長何康、國家計委副主任劉中一、中顧委委員項南、機械電子工業部副部長何光遠等為雜誌撰寫了紀念文章。劉中一同志在文章中說:「一個農業、技術性的刊物,能夠正常、穩定地連續出刊30年,而且越辦越好,這是很不簡單的。」項南同志則寫道:「30年來,我們的拖拉機手、機務工作者、推銷員、農機科研人員[2]和農機企業家等,都不同程度地從這份雜誌得到了大量的知識、信息和鼓舞,而雜誌也就成了他們不可多得的朋友。」創刊30周年紀念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參加紀念活動的有7位部級領導,30多位司局級領導。所有這些都在《農業機械》雜誌的發展史上留下了色彩濃重的一筆。
50年來,《農業機械》多次榮獲原機電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曾榮獲國家科委、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署聯合頒發的首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雜誌社被評為「全國先進科普工作集體」,雜誌社黨支部被原機械工業部直屬機關工委和中央國家機關工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雜誌社社長、雜誌社黨支部書記劉澤林同志被評為原機械工業部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個人,並於1998年11月榮獲「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大獎,這次從全國8000多家期刊的近20萬從業人員中評出的期刊界「百佳」只有17人,其中從事科技期刊工作的僅有4人。2001年12月,《農業機械》進入中國期刊方陣獲雙獎期刊,在我國當時的8725種期刊中僅有107種獲此殊榮。2004年,《農業機械》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2月,《農業機械》被機械工業聯合會評為全國機械行業期刊二等獎。
視頻
農業機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期刊雜誌的幾種分類情況詳解,搜狐,2015-08-10
- ↑ 科研人員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搜狐,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