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頭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凹頭莧(學名:Amaranthus blitum),又名野莧,是莧科(Amaranthaceae)莧屬(Amaranthus)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0-30厘米,全株無毛。莖平臥而上升,莖部分枝,紫綠色或紅色,光滑,葉互生,有柄,葉卵形或菱狀卵形,頂端鈍圓而有凹缺,基部寬楔形,葉柄與葉片等長。花簇腋生,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花被3片,膜質。花期7-8月,果期8-9月[1] 。
凹頭莧原產於地中海地區,後來擴散到世界各地。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有食用這種植物的傳統[2]。
凹頭莧莖葉可作豬飼料。全草入藥,用作緩和止痛、收斂、利尿、解熱劑。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全體無毛;莖伏臥而上升,從基部分枝,淡綠色或紫紅色。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厘米,寬1-3厘米,頂端凹缺,有一芒尖,或微小不顯,基部寬楔形,全緣或稍呈波狀;葉柄長1-3.5厘米。
花成腋生花簇,直至下部葉的腋部,生在莖端和枝端者成直立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矩圓形,長不及1毫米;花被片矩圓形或披針形,長1.2-1.5毫米,淡綠色,頂端急尖,邊緣內曲,背部有一隆起中脈;雄蕊比花被片稍短;柱頭2-3個,果熟時脫落。
胞果扁卵形,長3毫米,不裂,微皺縮而近平滑,超出宿存花被片。種子環形,直徑約12毫米,黑色至黑褐色,邊緣具環狀邊。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凹頭莧原產於熱帶非洲,除降雨稀少的乾旱區和半乾旱區外,在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以及陝西、雲南、新疆等省區廣生。廣泛分布於溫帶、熱帶和亞熱帶,日本、阿根廷、澳大利亞、荷蘭以及非洲北部的一些國家也有分布。抗逆性強,抗濕耐鹼,對土壤要求不嚴、適應性廣。
主要價值
飼用
凹頭莧分枝多,莖稈細弱,纖維素含量少,為多種畜禽所喜食。特別是豬、禽、兔最喜食。曬乾後是雞、兔、羊、豬越冬的飼草;青飼或調製乾草,均為優質牧草。
經濟
除開發利用天然草場外,可利用鹽漬化棄耕地人工撒種補播,建設半人工草場。由於凹頭莧光能利用率高,可在鹽鹼地上創高產。
藥用
在10月上旬採收凹頭莧的成熟種子,曬乾備用,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腫痛、惡瘡腫毒等症,還具有明目、利大小便、祛寒熱等功效,鮮根有清熱解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