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匍匐在書法路上(周振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匍匐在書法路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匍匐在書法路上》中國當代作家周振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匍匐在書法路上

習書五十餘載,真情永駐,虔誠敬畏,心摹手追。路漫長而艱辛,需執着跋涉,潛心學習。向古代眾書家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孫過庭、趙佶、蘇軾、米芾、黃庭堅、文徵明、趙孟頫、王寵、王鐸等叩拜!習書路上,眾先賢均為吾師,指明方向,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向古代大師們學習,致敬!書法一日不可遠離,須盡心研讀、探索、解析、臨摹,與此同時對各路大家之著作及論述予以認真思考、體味與感悟,致力於傳統法教,逐步加深理解、研判、咀嚼、吸收。歷時十二年,終將提煉、總結、歸納、概括、整理、撰寫萬言書論,以呈獻書界,敬奉眾生。其書論涉及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褒揚、謳歌與讚美;對書法藝術經典的咀嚼、領悟與理解;對書法書寫實踐的體會、體驗與發現;對書界存遺的一些現象的辨識、思考與研判。

一一題記

當書法成為信仰,你朝聖的腳步就會變得堅實而急促,你的靈魂就會發出強烈的呼喚,你的心或許早已提前抵達。

中國書法,乃上蒼賜予,文人之摯愛,文化之經典,文明之象徵。

尚韻、尚法、尚意,歸根到底是尚美。是將書法的多個美置換一個立體的大美。

人正,書高;人善,書端;人勤,書老;人清,書貴。

經典代表一國氣質、形象,更代表國家話語權。擁有多少經典,就有多少話語權;擁有什麼樣的經典,就有什麼樣的話語權。

中國書法,大千世界。裡面穿插着哲學,蘊藏着史學,瀰漫着文學,閃爍着美學,一展華夏文明。

書法,看似凡簡。撥開後,乃如「觀天體日月之廣袤,窺宇宙銀河之浩繁」。

學習書法,如果你能喊出百名古代書家,通臨百篇經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廟宇,發表百篇文史佳作,結交百位知密書友,那,您的書法就應具底蘊了。

書界不缺評論家、策劃家、演說家、教育家,缺的是書寫家,書法大家。鍋里沒肉,佐料再全,也端不上來美味佳肴。

書法傳世之作的條件及特徵:好人、好字、書寫的好文。

定義書法家,看其對中華書法字庫的貢獻度,而不是由誰封稱的。

世上沒有哪一種線條美過書法。因為書法的線條是人的大腦根據不同的命題與訴求瞬間發射出來的,尤其是行草書,筆走龍蛇,金絲縈繞,果斷迅捷,收放自如。那筆道絕不是簡單的物理意義上的一條線,它是一條思想之線,靈魂之線,智慧之線。它是跳躍的,靈動的,神秘的,瞬息萬變的。筆落墨行,一條粗細不一、長短不一、濃淡不一、虛實不一、方圓不一的烏黑亮麗的墨跡帶着墨的芳香便躍然紙上。這道翰墨軌跡時而浪漫,時而瀟灑;時而柔潤,時而蒼勁;時而悲憤,時而惆悵,除了整個書寫過程的運勢美,留痕美,還蘊藏着書家所要表達的一切美。

書家寫字,應該是這樣兩句話:"主觀上不能寫一樣,客觀上根本也寫不了一樣"。就像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

那個字再也寫不出來了。再出現好字,只是另一個好,別樣的俊俏,原來的那個永遠無法複製了。因此,每個人的藝術局部、藝術細節和藝術微觀是很難超越的,包括自己。但每個人的大勢仍在前行、進步。那是大數據、大概率。

作家撇開書法,充其量只是半個文人。

文學為氣血,書法為筋骨,血氣旺,筋骨壯。

書法、書法家、書法作品,這些概念當下一直很模糊。它們的界定本該是嚴格嚴明嚴肅的。什麼為書法?什麼樣的人為書法家?什麼樣的字為書法作品?這些一天不清晰,書界就一天不清靜。

很多人習慣認為:只要毛筆蘸上墨在宣紙上寫的字就是書法;只要加蓋印章裝裱好懸掛起來供人觀賞的字就是書法;只要是名人名家官員寫的毛筆字就是書法。其實,定義書法遠不是這樣。

或許很難或再也無可超越的文字書寫藝術,應該非中國書法莫屬了。

書法是門冷藝術。它不會惹人為它掉淚,它不輕易撩撥人們的脆弱情感,它留給人們的多是理性思維,它真是一門深邃的冷藝術。

書法,強調的是法,法是靈魂。法找不到了,書也就死了。

領悟大道之道,方通神明之明。

學習書法,要尋根探源,忌舀無源之水,不可擅自獨行。

好不容易碰到一位書藝極佳的書法家,一盤問,23歲就在《人民文學》發表中篇小說,後又做了若干年的文學編輯。敢情人家是作家。

跪拜羲之,敬畏古法,為書家最高追求。

凡法,均剛性。書法亦然,絕不可放蕩不羈。

書法,法為天。善守法者,方敬畏法,研究法,通曉法,掌握法,遵循法。視法至高無上。

不懂,就不屑敬畏。

藝術家可以自戀,但不能迷失,否則就會在原地打轉轉。

有人說藝術就是玩兒出來的,這說法會令藝術這個尊號痛楚與絕望。

書法,如果真的是玩兒玩兒樂樂,恐怕字里什麼也找不到。

書法離開文學難往高走,文學離開書法確無關緊要。

文學是蒼茫大地,書法是大地上的樹木及柴草。它們是否枝葉茂盛生機盎然,那要取決於它們的根扎得有多深。

不通神,不走心,不過腦的書寫,那是在夢遊。

書法書體有四個視覺層次。依我長年的書寫與觀察,書法所及字體可否分為這樣四個視覺層次:一是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就不像是書法,當然也沒有放大看的必要了,嚴格說這一類字還算不得書法;二是猛一看還好,放大看就不行了,結構不准,間架呆滯,暇疵比比皆是;三是猛一看並不打眼,但放大細看耐端詳,越看越有書之韻味,文人氣象;四是無論怎麼看,都禁得住推敲,其書寫與結字均體現出嚴格和超乎尋常的取法、墨法、章法。這四個視覺層次,雖每個人都會帶着自己的主觀意識,但基本可以大致劃分出書家書寫的基本水準與作品品質。只有對照古帖,不斷研究,細心揣摩,勤于思考,日夜臨摹,方可知己知彼,取長補短,不斷提升,最終達到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

好字,應該讓任何一雙眼睛看了都會產生舒服、愉悅的感覺

書法大家通常是這樣的,一幅作品裡他滿意或認定的好字永遠不過一兩成。這種自我估價是書家進步和提升的自覺動力。

人在高興的時候,經典與你分享歡樂;人在悲傷的時候,經典與你分擔憂愁。它像戰友,也像老師,還像朋友。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

何為好字?筋骨立,血氣涌,神情昂。

縱觀書法的歷史長河,歷朝歷代大多習書者均為書法金字塔底部的磚,但沒有這些人的鋪墊與圍拱,就不會有醒目的塔尖。

書法以它的無限包容,在接納和擁抱地球上的每一位習書者,不論性別、年齡和種族,甚至不問學歷高低。但它又非常苛刻、挑剔,至今被它認可並張榜的人鳳毛麟角。

最被挑剔和備受指責的行當莫過於書法。芸芸眾生,管見不同。無論寫多好,何況寫不好!不管多大家,甭說不是家。

經典,就是人們頻繁地穿梭於時空隧道,在那裡永不休止的相互爭搶的精神寶貝。

書法的藝術價值,不但是作品,更要取決於書家的完美度。

書法和玉一樣,人養字,字養人。

書家對美的接納與固留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對美的接納程度高,對其有着非常透徹飽滿的認知,存儲在大腦中的美就會在記憶區能長時間駐留,抑制衰減,那書藝提升得就快。反之,就會受到制約。

藝術的本質是美,書法亦然。書法家要用眼去觀察美、捕捉美、判斷美;用腦去思考美、提煉美、概括美;用心去體味美、醞釀美、融匯美;用手去描摹美、刻畫美、展現美。

人興藝,奏九分功效;藝托人,僅一成籌碼。

書法可以借主人的光或勢,即使書藝平平,可還是人多高書多尚;當主人借不到書法的光或勢,即使他的書藝精良,可仍是人多卑書多微。於是,書法告訴我們:你好,它才好。

書法家要具備起碼的政治修為、政治素養與政治智慧,因為書以載道。

書法家背負的三大使命:用手中的筆傳承經典,謳歌時代,抒寫人民。

官員們的那些先天不足的作品,總習慣用他們手中的權勢予以填充和美圖,然後興致勃勃將它們送上大雅之堂。

幾千年的書法發展史,證明了一個無可爭議的話題:書法一定是由君子才能成就並將其發揚光大的行藝。

書法,仿佛更願意接納和暗戀那些淒涼而孤獨的靈魂。

書法這塊精美的瘦肉,是千斤肥豬的精血營養出來的。

書法有必要大馬拉小車!因為它的底盤太重。

如果書家的全部開銷,均來自他艱辛的創作,那他一定會精打細算。哪怕一方小小的宣紙,也會派上用場。

最可怕的是不計成本的書寫,練練手也講究一番,這是一種不文明的書寫。書家要最大限度做到降低書寫成本,提高作品產出率,以減少對資源的耗費及浪費。

筆、墨、紙,為文房四寶中構成書法書寫的三大要件。看它們!一個個有多柔軟,可它們一旦相互作用起來,就能鑄成「顏筋柳骨」。

人類所創造的無數文明成果,不斷被後人所超越。但中國的書法藝術為什麼難以超越或無可超越?是因為毛筆書寫退出了「仕途」?不再承重?還有什麼原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如果在書法的路上可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您真正為師的日子就不遠了。

拜師,當然可以借師傅的光,但切記:日後一定要「高息」(高超的人品和藝品)償還!

餵食花粉的幼蟲,長大後變成了工蜂;餵食王漿的幼蟲,長大後變成了蜂王。對書法後生的培養,不妨試試「王漿哺育法」。

當下,傳授書法的師資,大致有這樣幾類人:教師、講師、導師和師傅。他們的身份、身價;資質、資歷;學養、學識;修養、修為不一,授課的方式、方法;水準、水平;對象和群體也不同。但所追求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那就是敬畏經典,取法乎上,避免或減少傳統書法的日益流失與衰減。

唐朝以來,中國書法的坐標曲線一直在平穩中漸漸壓低,我們不奢望它再有多高的升揚,我們只求它別再繼續低行。

書法一定要好好書寫。好好書寫寫不好與不好好書寫寫不好,是兩種心境或心態。前者總有一天會寫好,後者永遠不會寫多好。

趙孟頫日習萬書,於是,我們便領教了什麼是天道酬勤。

毅力,就是在超理性的狀態下,堅定信念,磨練意志,蔑視障礙,粉碎阻撓,執着奮進的習書過程。

科技,作為眾人智慧可代代繼承疊加積累;書法,作為個體才藝只能間接傳承,人人從零開始。

書法之路能否走的長遠,取決於書者的動因和動力。然而,動因和動力又要看是什麼樣的動因和怎樣的動力。

每個人學習書法,一定有其目的。這個「目的」決定了你書法之路的未來走向和價值取向。

學習書法,要像追求心上人那樣,痴迷而執着,方可獲得你的真愛。

書法家是熬出來的,要慢慢熬,一點一畫的熬,熬上它幾十年。即使你的天賦再好,悟性再高,也需要耐着性子一步一步的走好讓你急不得、躁不得、惱不得的習書過程。

很多藝術形式,作品完成後,還可以不斷推敲、反覆打磨,直至精益求精。而書法不可,一切準備均在創作之前,它的創作過程其原理很像射出去的箭,落筆便一發不可收。所以書法的「打磨」要前置。

習書,惟感悟得透,理解得深,把握得准,才不失細節。

成就書法,要承認天賦。喜歡,熱愛,其實也有天賦的成分,但遠遠還不夠。

天賦是陽光,悟性是土壤,勤奮是雨露,執着是種子,作品是鬱鬱蔥蔥的春天

書法,很少的部分是學來的,更多是像麥苗一樣由心靈那片沃土長出來的。

書家所具有的眼界、擔當、胸懷、人格、氣質、風骨乃至脾氣秉性,可能最終決定其書藝風格。

良知與擔當,能潤化焦躁,穩定臂肘,從而有效調節和完善書家的筆法、墨法及章法。

書法家是什麼樣的脾氣秉性,可能就會偏愛或偏重哪一種書體。如五體皆愛皆書,那可能就是多重性格或複合秉性。但要實現某一書體的精到,是否應該一主多輔。

人生經歷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個階段,每段時光對習書者都至關重要。缺少哪段,均會影響其書藝的發育程度。修煉為「人書具老」的境界,需要習書者能夠自始至終走好這樣一個漫長而完整的書生旅程。

少書因其稚嫩而不老,老書因其氣衰而不盛,唯壯書左右逢時為最佳。

一個人的書法藝術是其生命所孕育的心肝寶貝,書寫的手不過是起了自我「接生」的作用。

大作品,不僅表現為大尺碼、大規格、大篇幅。更重要的是看其書寫的內容。手札也藏大氣象,斗方亦見天地情。

憑什麼相信你?你不去做,就不會有人知道並永遠無法印證你的天賦與才華。

我失去過很多與書法大家名家合影的機會,以致出冊子時總缺少這個單元。可我怎麼也抓不住適合的點,因為怕麻煩他們,驚擾他們。其實,這純粹是我的多慮。那好,我就以這樣的方式予以補救:默默的向他們鞠躬致敬,虔誠地學習他們的精神與品質,努力見賢思齊。

森嚴的書法,不是一般的人能超然並駕馭得了的,但不是一般的人又不會有更多的人輕易涉足。因為書法的回報漫長而吝嗇,無論是名或利。

習書,貴在久恆。堅持,可獲得加速度的收益;放棄,那隻好歸零了。

趙孟頫曰:「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學之,便可名世。」閱君之言,萬千感慨,頓生慚愧。吾今人得古刻謂之攬勝,習書更應專心致志,以奏大效也。

研習書法,心到手未到,有望能到;手到心未到,等於沒到;心未到手亦未到,永遠達不到;只有心到手到,才有可能達到,但也不是板上釘釘。

為什麼總臨得不像,那是我們與大師的距離差得太遠。

很多人這樣講:「入帖容易,出帖難」。其實,很多人還沒真正入帖,談何出帖?因為從入到出仿佛是一個漫長、令人畏懼的過程。如果意志不堅、徘徊不前、猶豫不決,那出帖的時日可想而知。但真正入了帖,就意味着出帖那一天。什麼時候將臨帖當做一件無比快樂無比幸福的事情了,就意味着你已經跨進了書法之門。

關於臨帖:臨帖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需選帖、讀帖、品帖、悟帖、嚼帖、研帖等;臨帖中,要擬定不同的戰術,選臨、精臨、實臨、通臨、意臨、攻臨等;臨帖後,針對習作要理性地思考、揣摩、對比、審視、裁決、研判等,總之,圍繞臨帖需萬眾來護航,最終確保這艘旗艦乘風破浪抵達書法大洋的彼岸。

臨帖時,手、眼、心、腦高度聚焦於筆端,它們同呼吸,共命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書家的「眼力」很重要!也就是通常說的「眼獨」。視物透徹、精確、入木三分。或是指審美水準,唯美、立體、細膩。在書寫的過程中,能洞察微小的差異,以獨特犀利的眼光,居高臨下,把控大局,掃描細節,從而及時發現並捕捉瑕疵,糾正偏差,迅速準確地加以調整,以確保每個字的結體和章法布局的合理與完美。

學好書法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於是,吾覺得需九掛馬車方可拖動:一掛:天賦、,心智、靈性;二掛:苦難、坎坷、血淚;三掛:學問、學養、學識;四掛:虔誠、敬畏、摯愛;五掛:經歷、閱歷、心歷;六掛:戀帖、嚼帖、攻帖;七掛:心到、意貫、氣滿;八掛:發奮、毅力、久恆;九掛:傳統、時代、個性。

書法像棵參天大樹。學之,僅了解地面上的枝幹葉還不夠,還要透視和探尋其地下根系的分布、土壤的成分、地力的肥瘦等,這樣才能知曉書法這棵神秘大樹的生命全部。

不要總喊書法難,或乾脆以此為習書不夠努力,不夠紮實,不夠發奮,不夠刻苦而極力開脫。至於書法難的問題,要沉下心來,找准其癥結!弄清它到底有多難,難在哪兒。

大家書寫的好字,看上去為什麼那麼美?是因為結字的高度精密與筆畫的極度精緻的融合,這是日積月累,反覆訓練所具備的功底。尤其小楷,筆跡失之毫釐,便謬以千里。所以,書法難。

小字無功底,大字僅毛皮;小字功夫深,大字含真金;小字學問大,大字書天下。

伏案小書,如數家珍;懸腕大體,如擷日月。一靜一動,筆勢分明,境界兩重,心性各領千秋。

書法家的一生,其精力需科學分配,特別要兼顧好「一動一靜」,靜,過之則面;動,過之則燥。

靜觀人類所創造的諸多驚世絕技,用心體味並細細咀嚼,然後再去領悟書法,這時感覺它還有那麼難嗎?

書寫,其實就是「控制」。線條的質量取決於書家對毛筆控制的精準度。筆跡的濃淡、乾濕、方圓、提按、使轉以及書寫的速度、收放、開合、節奏、韻律,均在精心控制下完成的。聯想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亦無一不是「控制」的高手。學會控制,才有望成功。

書寫不是身體搖晃的幅度越大就越有力量。見過母雞下蛋嗎?它要聚精會神地用盡周身氣力專心致志地履行生產,這時它已無心亦無多餘的力氣搖頭晃腦手舞足蹈。

經典行書之筆跡,像是美麗動人的姑娘翩躚起舞,誰不想追求。可那是要付出很多的。但一旦到手,美妙的日子便來了,姑娘的一顰一笑,都令人陶醉心儀,即使哭的時候,那也很美。

書法線條的形成,來自兩個方向的力:一是水平方向;一是垂直方向。兩個力聚焦筆端互為作用,呈現出跌宕起伏、快慢有節、提按使轉,浪漫瀟灑、變化無窮的書法大千世界。

行草書的線條,瞬間就生成那麼多矛盾,呈現那麼多變化,製造那麼多跌宕起伏,真乃玄妙!

在極有限的單位時空內,其線性軌跡變化的幅度和頻率越大、越高,把控和駕馭的難度也就越大。書法線條就具有這樣的特性,尤其是行草書,線條在行進中頻繁穿插着毛筆的提按、快慢、節奏、韻律之動作。所以書法的核心步驟,其書寫環節就顯得很難。

中國的書法,其書寫狀態是一個曼妙而繁複的過程。在特定有限的時空,要乾淨利索地完成起筆、收筆,方筆、圓筆,提筆、按筆,直線、弧線,且輕、重、緩、急,既有速度、力度之變化,又要體現質感、美感之神韻的一攬子瀟灑而有序的動作,這是中國書法最令人心醉痴迷和痛快淋漓的地方。

我讚賞張旭光先生的行書取法路線圖:晉人–王羲之–《聖教序》–王羲之手札、尺牘–《十七帖》–《蘭亭序》。應該說這是一條可取並少走彎路的途徑。

學習經典,不僅僅只是臨摹古帖,人類所創造的所有藝術領域的經典乃至宇宙萬象迸發的全部文明,都要用心智去感悟,用情感去揣摩,用靈魂去觸碰,將尖尖的觸角探進深處,貪婪地吸食裡面的精谷汁液。

取法乎上,是走近古人的最佳捷徑,也是書者追求經典的最高境界。

書法家的一生,似乎七成的光景都在忙碌地準備着。如果他的追求更理性更嚴苛,目標更宏偉,那他的準備可能仍在繼續。

辦書展,多像是女人的一次「生產」,欣喜而莊嚴。如果是「早產」,就會令所有的人提心弔膽。

字寫得好或者說書法好,不完全代表其人品。書法真的管不了那麼多。

大家很少張嘴,更多的交給作品代言。

當書法改變並成就了你的時候,它會客觀地向人們推崇你,讚許你。

不用一味地給書法戴高帽兒,誰也不會憑空借它多少光。等真的是因為書法改變並成就了你的時候,它知道如何做。

有這樣一種現象:分明知曉有些人其書作的價值日後隨光環的剝去或散落會一落千丈,可當初還是大有不惜血本討他字的人。

大家的名望和名譽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各個方面的「舍」換來的,舍多少,就回報多少。

書家所迎來的最真切的評價,莫過於來自遙遠異鄉的陌生喝彩。這樣的聲音哪怕很微弱,但絕對是最真、最純、最捍衛你尊嚴的清淡如水的叫好。

不需要那麼會說,如果你總是那麼會做,一定有人上門請教。

就想聽好聽的,誰不想聽好聽的,都喜歡聽好聽的,那幹嘛不說好聽的!於是,聽了好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看這多好!

當下的書界,似乎在萌生法不責眾的勢頭,一旦形成,這對書法藝術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當下書法界的學術業態、帖學業態、文房業態仿佛遠遠超越了書寫業態。切記書法乃書寫方為王道。

宣紙上的墨跡,加了章印,放出去,就成了作品。同時也變成了頌揚你的海報或詆毀你的證據。

楷書沒寫好,直奔行草,確實急了點。還裱了送人,就更不矜持了。

書法家都有過被求字的經歷,這可是考驗和檢驗書家學問與修為的重要環節。

書界頻繁激烈的摩擦產生的靜電,使很多人變成了刺兒頭。

通往書法之巔的路,遙遠而漫長,且荊棘叢生,險峻曲折,跋涉起來太坎坷太崎嶇太艱辛太吃力,於是,有人想到了旁門左道,另闢蹊徑,並美其名曰:「創新」。從此書將不書了。

總有人竭力去豐富「雙百方針」的內涵,然後再努力拉抻它的外延,為其書法的標新立異另闢蹊徑尋求依據。

千奇百怪的表演式書寫,讓書法變得輕浮而滑稽,瞬間便失盡了她的雍容與華貴。

寫不好,索性就不好好寫了!於是,丑書隆重登場。好一派千奇百怪。

丑書怎麼居然還大大方方的登上了大雅之堂。

善丑書的人,手裡只攥着一張牌,再無任何牌可打。

丑書本無法,自然非書也!

字,有意寫丑與只能寫丑是不一樣的。

大家的所謂丑書,好比酷帥正直的小伙使個鬼臉。

給丑書下定義,要慎之!"丑"不在表面。

為什有些書法大家最後執意把字寫"丑",興許為了襯托之前。這樣可能來的快一些。打眼即可,形式無謂。不做個鬼臉兒,似乎永遠不被關注。

書法本身沒有光,也就談不上發光。它的光是從各個地方借來的,表面好像是它發的光。

評判書家是否優秀,至少觀其三個方面。即:具備「書、評、論」三要素。書,就是寫一手絕妙的好字;評,就是能撰寫精闢的書法評論文章或對書法作品給予客觀準確的研判;論,就是通過廣泛而深刻的習書實踐能夠高度提煉總結概括出傳世的經典書論,哪怕就一點兩點。

書法評論家不能只評不書,書法家也不可光書不評。書評相長,切莫偏頗。

如果您的書藝與您的書論不相吻合不相匹配甚至南轅北轍,那請問您的自信緣何而來?雲山霧罩的誇誇其談就不怕誤人子弟!

書論來自書寫,思想來自思考,名言出自名師。

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將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劃分得極為細緻,但作家和書法家的書寫不要那麼「涇渭分明」。

作家習書是其主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是文學之外的副業,所經營的均屬藝術的範疇。

聽到過很多人感嘆,大多作家的書法水準與他們的文學才華不相匹配,看他們的小說、散文、詩歌,沒說的!但他們的大字看着不解渴兒。這些大作家本應該書法再好些,憑他們的文學感覺和造詣,他們可以做到,完全能做到。

從我國近現代作家這一群體的書法特點看,通常帶有一些隨性、知性或許還有那麼一點點任性。這可能是文學的特質與當時社會的文化生態互為交織所形成的書寫特徵。

在中國,書法是最能為作家的身價添加籌碼的籌碼。字好!你的文學氣象會更加宏大,口碑會更加立體,名望也更加高聳。因此,作家應該經意書法與文學的匹配。

有些作家漠視書法家的文,有些書法家不屑作家的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些書家習慣高八度欣賞自己,低八度審視別人。

很少聽到大家罵人,似乎永遠都是被人罵。

當官的可以研習書法,但要注意角色的轉換。

書法的正大氣象,來自書家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豁達胸襟和一顆向上向善的悲憫之心。

古希臘諷刺散文作家盧奇安說:「靈魂的財富是唯一真正的財富,其他的財富都伴隨着更大的煩惱」。其實,書法就能裝備我們的靈魂。

古代書法大家的成名模式:他的字,先是出類拔萃!憑此,步入仕途。而後,做了大官、好官、清官,一身正氣!人更高,字更好!於是,死後他的靈魂便鑲嵌在這個世上,連同他的書作。

中華民族歷代名垂千古的書法大家,無一僅因書法而垂名,但他們留下來的讓後人銘記的卻是他們的書法及書藝。搞書法,不光寫,還需要了解很多事兒,明白很多理兒。

古今歷代習書者成千上萬,可謂一人一面,一筆一書。其實諸多的書家無非歸此四類也:即人高書高者,人高書低者,人低書高者,人低書低者。垂名千古的書家和百世流芳的書作,往往是人高書高者所為(至今,吾尚未見與其相同之提法,如偶出一轍,當論學識薄淺,立即撤回)。

如果人不高,你的書法永遠不會有多高;如果書法有一天高了,那是你這個人一定高了。

作品裡的習氣,傳遞和折射着書者做人的習氣。正本先要清源。

一位有學問、有學識、有學養的人,他的字應該差不到哪去,至少有味兒。如傾心耕耘,定生一派氣象。

如果說學養將書藝推至人生的巔峰,那境界就需要血淚來滋養和提升了。

如何通過書法藝術將普世價值和個人的情感內核最大程度的而又準確、透徹地表達出來,最終取決於書家文學素養的高低和文化修為的深度。

文化自覺是書法家不懈追求的不竭動力。

您讀過多少書,您的書法世界就有多大。

真正讀書的書家很少羅列書名,多為引經據典。

《蘭亭序》的橫空出世,其貢獻不僅為人類創造了精美絕倫、絕無僅有、登峰造極的書法經典,它還教導人們要用「仰觀俯察」的哲學思維認識事物,理解事物,改造事物。

作為書法大家,不僅要筆禿千管,墨磨萬錠,一定還要是一位雜家和社會活動家。

書法的成本很高的。通常藝術水準與習書成本成正比,當然也不完全。成本大致有兩方面:一是有形或有價成本,主要包括筆、墨、紙、硯和相關的書、帖、學費、書展等等。二是隱形或隱價成本,包括書家一生的探索、追求,時光、時間,體力、精力,學養、學識,經歷、閱歷,思想、思維,修養、修為,體能的消耗、體質的磨損等等。可見,一個好字的來之不易!

當書法能使你為它日思夜想了,你的生命里程分分秒秒都伴隨着它的影子時,那這個體系就會在你的內心世界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立體,越來越聖潔。

命運意外的將你帶上書法之路,記住!這扇窗是你自己打開的。如果非說是上帝的賞賜,那上帝就是你自己。

書聖《書論》曰:「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意思是說:「書法是種深奧微妙的技藝,如果不是學識淵博通達且有大志之人,是學不到手的。」因此,如果血液里找不到書法的基因,那是否應該重新考慮你的選擇。當然作為個人雅好亦無妨。

2020年8月3日於北京樂山齋

專家學者書法同仁對周振華書論的評價

本人習書五十載(要說明的是隨職業和職務變動習書過程斷斷續續,五十歲以後再沒放下),通過對古代書法的學習、思考與感悟並深化實踐,致力於高古之視角,借用文學之功底,歷時六年,提煉、歸納、概括、整理、撰寫萬餘字一百七十五款的書論。書論涉及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褒揚、謳歌與讚美;對書法藝術經典的咀嚼、領悟與理解;對書法書寫實踐的體會、體驗與發現;對書界存遺的一些現象的認識、思考與研判。筆者以無限之虔誠,跪拜書聖,敬畏古法,為繁榮偉大的中國書法藝術,傾盡心力,奉獻微薄。

——周振華

下面是諸位領導、著名作家、著名書法家、著名評論家、學者和書法同道、摯友對《周振華書論》和書法作品的評論及評價:

劉蘭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原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著名評書藝術家):周主席的字好!文好! 蘇士澍(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周振華於書法藝術的學習和創作中廣泛涉獵,多有所得,他偏愛歷代法書經典,從研習經典中尋找創作的滋養。他在很多場合經常說:「書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要臨經典之帖,要找源頭,找對源頭。不然,一輩子、兩輩子的功夫都會白搭進去。學書,必須要心到手到。手到,心未到,等於沒到;心到,手未到,還是沒有到;心手都沒到,永遠達不到;心到手到,也只能說有可能達到。更重要的是書家還要具備良好的人品人格,缺了這,到了也白到。」他學書注重的是從深層面上體悟,從規律入手,循序漸進。在他看來,取法乎上是學書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要求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挖掘,正本清源,做長時間的積累,這可能是惟一的一條出路。「中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人生苦短,要真正有所成就,就必須少走彎路,這就需要對古代優秀法帖心摹手追,作終生不懈的奮鬥。書家要多與古為徒,與古人交流溝通對話,獲取更多的信息進行創作,要有清醒的認識,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辯證地吸取經驗和否定自我,在否定之中求得肯定下來的東西,不斷豐富自己的創作。」從以上的論述不難看出,周振華對書法藝術有着很深的理解。

而在深層面上體悟的同時,他也在更廣的層面上游弋:文史儒道涉取廣泛加之豐富的生活閱歷、開闊的藝術眼界、坦然的處世態度,如此造就了他在藝術上的獨特個性和審美內涵,也造就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審美取向。在這其中,他的作家背景對其書法創作不無影響。他的散文風格及語式也很獨特,獲得過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等很多獎項。

文學是人學,文學是一切藝術之母。書法作為藝術之中的一個門類,亦離不開文學。因之,文學和書法相互滲透,相得益彰。文學和書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文化大視野中,書法和文學都是表現心靈情韻的藝術。書法受文學觀念和審美模式的影響,在藝術審美大視野中,書法與文學、繪畫、篆刻具有十分緊密的關係:詩文不僅是書法家最重要的表現內容,而且將豐富的情感內容外化到書法的情感線條符號中,使以線表現的書法成為中華民族深層心理的藝術形式,並具有了獨特的文化意蘊。

而在周振華的藝術世界裡,文學總是溫潤着他所開闢的各個領域各個行當,表現出文學具有的極強的滲透功能。在他看來,書法在視覺上呈現出來的是神韻與意境,文學則在敘述中傳達着感悟與思考,他應邀常為一些報刊題寫文學作品標題,他說這是一種特殊的書法創作,比自創作品更有意味——文學講究結構,書法同出一轍;文學講究韻味,書法亦同源;文學講究厚重,書法提倡濃墨重彩;文學講究創新,書法亦然;文學講究唯美,書法皆同;文學講究從古典中汲取養分,書法倡導從碑帖中得到啟示。「其實作家書法頗顯文人的亮色,作家書法已成為中國書法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實中有些人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當問他們為什麼就喜歡作家的書法作品,他們說的更多的是感覺。感覺作家的書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靈動,有作家的神秘。」——有作家的味道——作為書家的周振華,筆墨之中自有作為作家的周振華的獨特味道(該段文字系作者中書協主席蘇士澍為《周振華書法集》七部所作序言)。

姜澄清(貴州大學教授、著名文化學者、書法家、書畫評論家):周振華大作《書論》,讀之受益良多。所論見解高,氣象正,無浮妄之弊。字,清雅可觀。

吳志實(民盟中央原宣傳部長、著名作家、書法家):書法之路,是終其一生要跋涉的。這條路上,沒有靠花哨成功的書家。振華的書法執意傳統,亦步亦趨,在踐行中,悟道勤思,見微知著,從傳統書法里建立起端正厚實的審美觀。 王文英(中國書協會員、中國美協會員、全國十大女書法家、著名散文作家):有的人學習書法一輩子,愉悅、涵養了自己,有的人愉悅、涵養自己的同時,還讓欣賞的人得到了愉悅和涵養。還有一些人學習書法,愉悅、涵養自己和他人的同時,還不忘將自己一輩子潛心研究的心得與他人分享。

周振華兄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習書50載,也與文學耳鬢廝磨了50載,藝文雙修,這在當下書法圈子裡不多見刀。常聽說某人因為一方面的才能、名聲而使另一方面的才能被忽視,即使這個才能一樣了得。周兄在散文上的成就常令人忘了他還是一個書法家。

周兄的《習書札記》讓許多人知道,其實他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書法人。作為書法人的他,身上的文學基因卻難被忽略。他的《習書札記》不是就書法論書法,而是站在一個文化的高度來觀照書法,事事處處體現着一個文化人的擔當。這一點,是許多圈內的書法人力不能及的。

周兄《習書札記》雖然傳承了中國文論感悟式的特點,但卻在歷史、當下的縱坐標里,考量書法、文化的發展,及其現象,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用看似樸素的語言說着大道理,其中精彩的段落很多。

學好書法的九掛馬車論,作家與書法、書家名望成就與「舍」的關係論等等都新穎獨到,對當下書法現象的研判也鞭辟入裡,令讀者在歷史、現實的經緯線里,感受到了一個文化人的情懷、擔當,還有深度。

孟祥寧(《中國藝術報》國際通聯部主任):周振華以晉人書韻法度開蒙,自幼勤學苦練,這無疑為他的書法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敬仰王羲之,以致常常走進曠野,以一位書者的虔誠向着群山:「跪拜羲之,擁戴書聖!」他的案頭也常以多種字體呈現這八個他認為最神聖的字,這是他心靈深處發出的呼喚與敬畏。

妙堂(書法家):讀周先生的《書論》有感受,有深度,有修為。

岳老師:字好!文好!其中包含的學識和見地更讓人欽佩!

黎晶(中國書協理事、原北京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北京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家、畫家):周振華的書法表象,區別於一般的書家。單字造型與通篇布局當中,呈現更多的是一種內在信息的傳遞。這種信息源於他深厚的文學功底。他的書法線條具有語言之張力,通篇作品講述着文學的故事。他將散文特質的浪漫,融入書法創作中,讓書法藝術有了溫度和生命的活力。詩人天然最書家,這是周振華的一種寫照。

崔世廣(著名書法家、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認識周振華先生之前,便知其名,因為那部厚厚的散文集《溫暖記憶》,更有見於《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北京晚報》《十月》《北京文學》那些散發着京味鄉土氣息的篇什與文字。振華先生是素有「京師之枕」美稱的北京昌平區文聯主席。當我最初看到他書法作品時,就令我為之感嘆,然轉念間想到這不正與其文字的表達高度一致嗎!古典唯美,雍容富貴,流水般清澈,潺潺而述。不故作神態,但潤澤得宜。近日拜讀振華先生《習書札記》或稱之為書論,洋洋灑灑八千餘字,語言錘鍊,觀點新奇,涉獵古今,包羅萬象,其內容注重人品之正義;書品之正大;新時期家國之情操貫穿其中,不讓先賢,不落窠臼。這難得的文字不難看出振華先生已於傳統文化身心交融,物我相忘。時值窗外京華丙申第一場雪,閒花落地,歲月靜好,恰品到振華先生之書論「書法傳世的條件與特徵:好人,好字,書寫的好文。」這不正是千古文人之情懷乎,也是振華先生為之努力並已經達到的境界嗎?

程遠(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著名油畫家、國畫家、雙棲國禮藝術家):名勝雄險的萬里長城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加雄偉壯麗!處在燕山腳下的昌平古鎮可為人傑地靈;其特有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積澱,形成了獨特的燕山文化;千百年來,魁星高懸,文脈賡續,代不乏才。集文學、書法、攝影於一身的周振華先生就出生在這個神奇的地方。周振華久聞其名,未曾見面。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即被其吸引,故而對他十分關注起來,這就應了他那句「讓作品說話」。無論從藝術靈性,還是從文學修養等諸多方面,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繼承傳統不易,創新更難。幾十年來,從事美術教育的我,看厭了「二王書風」的「千人一面」;看膩了「跟風套路」的「炫技表演」。而拜讀了周振華先生的書論與作品,着實讓我眼前一亮,從內心裡受到了觸動。有一種衝出都市的霧霾,跳入草原清泉的感覺!他那種仙風道骨、不落俗格、灑脫曠逸而不失文人儒雅的風格;既從傳統中走來,深深的根植傳統,又自出機杼,突破了「師古不化」的藩籬,更未受「時風」影響,恰恰暗合了《書譜》中「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箴言,難能可貴。周振華說,規矩做人,踏實做事;任何事情都怕認真來做,「認真」二字就是周振華的治學態度。他能夠從傳統中汲取營養,找到與自己性情相融的最佳「契合點」,獨闢蹊徑,自成面貌,這其中,下的功夫,用的心力,是常人無法輕易做到和理解的,也是絕非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和說清的。

李福祥(原北京市人大副秘書長、著名書法家):臨的好,寫的好,析的好,講的好。論和書均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向您學習!

楊國昌(北京市昌平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振華《論書》可做書字的啟蒙教材。

杜衛東(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原《小說選刊》主編、著名作家、評論家):振華兄之書論學養豐厚,見解脫俗。收藏!日後寫兄時當參照。

王世堯(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落筆空靈暢雅懷,春回報境墨雲開。淡泊自許清蓮願,明志心從皓月來。帖史縱橫尋法度,碑林懸腕步高台。若困紙貴何求字,萬古風流黑與白。周振華兄痴迷書法藝術,義無反顧地追隨先人,於反覆習練中辛勤筆墨,虔誠領悟,懸腕精臨,逐篇體認,遂成新境。

朱小平(著名作家、詩人。《海內與海外》雜誌主編):書法歷來有時代風氣之拘束,跳出束縛,乃為大家。

景基(全國老齡辦信息中心老齡產業促進辦公室副主任,《經濟視野》雜誌社編委,曾任《城市建設》雜誌社主編):祝賀周大哥《習書札記》即將出版,這無疑是習書之人的座右銘。正如《書論》中說,大哥習書五十載,借用文學之功底,追求古法,力創新意,歷時六年撰寫完成。這是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領悟與理解、實踐與發現。學者當以其氣質、學識和修養為榜,願學者得其真意,一一成家。

劉存惠(北京市政協委員、著名國畫家):真好!書藝書論高超!難得。

呂健(北京市延慶區原文聯主席、著名書法家):該書論寫的好!書論論述準確,書壇需要正能量!

孫忠良(著名書畫藝術家):周主席具學者化,知識化;工匠精神,專業水準。

韓維泉(北京市平谷區文聯副主席、著名書法家、作家):振華兄:讀您書論如海邊拾貝。細品,如撬開貝殼,見到的是一顆又一顆雪白晶瑩的珍珠哇!大受益。振華兄臨魯公天下第二大行書祭侄文稿,結體準確,線條紮實,筆法純熟,氣息通暢!誠精品也! 楊春山(北京市昌平區原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書論知行合一,字字珠璣,大家風範,獲益匪淺。

殷濤(著名青年書法家):古人書論多以記敘或對學習書法的技法、筆墨等等的感悟和方法加以述論。今拜讀周振華先生書論即有古人習書觀點又有個人哲理性感悟,並且富有時代氣息,耐人品味。追朔古代先賢書家但凡有所成就者均文書並進,尤其在學書己見上領悟頗深,其書論都影響甚遠。而當今書壇眾多書家最缺失的就是這一點。周先生不僅是書法家和文藝工作者,他還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學家,也正因此他在探索書法的創作中能優勝於其他書家,能感悟到一些習書、行世的經典哲理和學書真諦,相信周振華先生的時代哲理性書論能啟發、影響更多的書家和書法愛好者!

孫德廣(著名書法家、編輯、美術策劃人):周老師高論,佩服!向您學習!書論里論及的都是您的切身體驗,實踐的結果,很有見地!同時也是您認真、用心的結晶。做學問就應該向您那樣。書論里的很多話,說出了有人想說說不出來的意思!真心的祝福您!向您學習!

張永禎(原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局副局長):振華的書法,從筆法、結字到章法,可謂是一首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太富有美感了。

陳洪海(著名青年書法家、編審):主席的書論完全可以出版一部當代書論集。字字在道,段段貼時。當代人學書就必須擁有主席的高視思維和堅定的政治覺悟,以及豐富的文學涵養。對當下學書者而言,該書論尤如開悟密藉,總結的十分全面且實用。我永久珍藏心讀祟敬。佩服!佩服!太經典了!每讀一遍,都有領悟。頂禮膜拜!

胡振剛(著名青年書法家、詩人):拜讀主席書論,如醍醐灌頂,令人茅塞頓開。晚生當向您看齊,爭取書藝理論更上一層樓!《龍泉山房。詩文書畫093》振罡 觀周振華先生

臨顏魯公《祭侄文稿》有感

魯公祭侄稿,行書天下傳。

浩浩千餘載,邈邈隔雲端。

今見周公書,秉燭如眼前。

筆豐墨亦飽,氣足神更完。

雄渾出腕下,鬱氣凝筆先。

錯落兼顧盼,筆斷意還連。

開合本有度,生情自顧盼

剛正原不阿,浩義出凜然。

巍巍廟堂氣,蕩蕩水入川。

鬱郁煙霾散,朗朗見青天

晝耕夜誦、序曰蘭亭。

敬畏古法,跪拜書聖。

無絲無管,書詠幽情。

筆精墨妙,異彩紛呈。

含蓄凝練、風度雍容。

出手不凡,心正筆正。

俯仰古今,大河縱橫。

星垂原野,雲寄豪情。

——拜讀周振華先生書臨蘭亭。有感

李振昌(著名媒體評論人):周主席臨寫蘭亭序博採!精鑒!深味!妙悟!再現經典,悟化經典,在精神上得到了與古人契合!向振華兄學習!

博大精深(著名媒體評論人):周主席的書法深得二王之神韻與精髓!

無為書齋(著名媒體評論人):周主席書法用筆如刀,沉着痛快。墨書典雅,氣盪胸懷。

李思霖(李仕林,著名媒體評論人):周振華老師的書法作品,筆法老道,功底深厚,具有收藏價值,太棒了!

新韻使者(著名網評人):筆力流暢秀雅,遒麗爽健美精。振華書法譽神州,氣韻骨力縱橫。

2020年3月12日於樂山齋整理[1]

作者簡介

周振華,北京市第十二屆政協委員。中國散文學會第三屆副會長、第四屆副會長兼秘書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