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牙雕
北京牙雕 |
![]()
|
名稱 :北京牙雕 工藝要求 :潤潔、打磨光滑 風格 :雅、秀、精、巧 |
北京牙雕是一個中國特產。以小件器物居多,一般是文具用品擺件等文玩,清代晚期也曾出現大件作品,多為立體圓雕,刀工精細、刀法圓潤、造型比較生動。北京牙雕主要面向官僚,在風格上追求精緻,華麗,可能受宮廷的影響。
美器與美食的諧合,是飲食美學的最高境界。杜甫[1]《麗人行》中「紫駝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盤行素鱗;犀筯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的詩句,同時吟詠了美食美器,烘托出食美器美的高雅境界[2]。
特產簡介
北京牙雕是一門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的傳統手工藝,以象牙為雕刻材料,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遺產意義。
清宮中許多牙雕作品,並不能根據匠人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任意雕琢,而是要符合皇親的喜好。由牙匠出樣稿,經皇帝親自審閱後,方能雕琢,不得擅自修改。在雕刻過程中,牙匠們小心翼翼,一方面發揮自己的特長,爭取最佳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按照皇帝的旨意,收各派之長,以符合皇帝的口味。
宮廷牙雕總的風格「雅、秀、精、巧」,在造型上要求古樸、典雅,在工藝上要求精細、潤潔、打磨光滑。宮廷牙雕在乾隆時期達到創作高峰。特別到清代後期,宮廷牙雕漸趨衰落。在製作上十分繁厚,風格也顯得瑣碎,也談不上意境,只在技術上比前代有所進步。至道光、咸豐以後,由於國勢衰落,宮廷牙雕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走向消失。
北京牙雕自明朝以來特別盛行,到了清代,象牙雕刻多是內廷御用作坊生產,藝人大多來自揚州、廣州。他們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把圓雕、浮雕和鏤空雕等技法結合運用,融為一體,並從古代繪畫、石雕、泥塑等藝術形式中吸取豐富的營養,逐漸形成了北京象牙雕刻的獨特風格。
北京牙雕工藝表現題材廣泛,技藝高難,且因牙材的使用而具有高潔的美感,是中國特種工藝美術的一部分,也是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內容。其技藝的傳承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教給自己的後代和徒弟,具有歷史線索清晰、傳承有序的特點。
早在2006年,牙雕技藝便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景泰藍、玉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繡合稱為「燕京八絕」,在京城工藝的「四大名旦」中排名居首,足見其工藝技巧之精、藝術地位之高。
如今,北京牙雕的創作主要使用猛獁象牙等替代品,以傳承和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李春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象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他的作品將傳統繪畫藝術巧妙地融入雕刻作品中,展現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藝術境界,為北京牙雕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參考文獻
- 移至 ↑ 歷史人物|杜甫,搜狐,2020-10-25
- 移至 ↑ 中國歷代飲食風格是什麼?從古代餐具變化,窺探中國飲食文化變遷 ,搜狐,20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