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庭故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北庭故城是公元7-14世紀絲綢之路東天山北麓的第一大中心城鎮,是天山以北地區的重要軍政中心和交通樞紐。曾是唐代庭州、北庭都護府、北庭節度使的治所。公元9世紀回鶻族曾以北庭為根據地向西域發展,並在定都高昌後以此為陪都。元代亦稱別失八里,設北庭都元帥府和別失八里宣慰司。北庭故城見證了唐帝國「都護府」等邊疆管理模式及其對絲綢之路[1]文化交流的保障,見證了古代西域地區高昌回鶻等文明,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有關城市文化、建築技術、佛教和多民族文化[2]的交流與傳播。

基本概況

北庭故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北庭鎮,南距吉木薩爾縣城12公里。城址地處東天山北麓坡前平原,南依天山博格達峰,北接準噶爾盆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距高昌城(唐西州)140公里,東南距哈密(唐伊州)380公里。北庭故城是在東漢金滿城、魏晉時期的於賴城、隋末唐初的可汗浮圖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76,唐代在此設庭州、北庭都護府(一度稱北庭大都護府)、北庭節度使,回鶻時期曾作為高昌回鶻王國的陪都,元代設北庭都元帥府和別失八里宣慰司。北庭故城現存主要為唐代至回鶻時期(公元7-13世紀)的遺存,遺產區面積約385.15公頃,主要包括北庭故城城址、城址西部的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兩部分。北庭故城現已發現的城址面積約141公頂,東西寬約850米,南北長約1700米,現存內城、外城兩重城牆,平面均呈不規則長方形。內、外城均包括牆體、馬面、角樓、敵台、城門、城濠、建築址、道路址等遺存,外城北牆中段北接羊馬城。外城牆為唐顯慶三年(658年)建造77,高昌回鶻時期有修繕;內城牆為高昌回鶻時期建造78。城內已發現12處建築基址,其中5號建築基址為一座佛塔遺址,方形基座,塔身平面八角形,以土坯壘砌,屬高昌回鶻時期遺存。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位於城址以西700米的西河壩東岸台地上,建造於高昌回鶻時期(10世紀中期至13世紀中期),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79。佛寺四面有環濠遺蹟,整體平面呈南北長方形,南北殘長70.5米、東西寬43.8米,現存最高點距地面14.3米。寺院整體呈前殿後塔的形式,北部為塔形正殿,塔各面殘存二層環築的洞窟式大龕。南部為配殿建築群,沿中軸對稱布置配殿、庫房、僧房等附屬建築。除建築遺址外,塔形正殿洞龕及南部配殿中還發現有大量佛教塑像和壁畫

絲路價值特徵重點物證

作為公元7-14世紀天山北麓的第一大中心城鎮,北庭故城以唐代城址遺存見證了「都護府」等唐帝國邊疆管理模式;它以回鶻時期的城址遺存及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見證了古代西域地區高昌回鶻王國的文明。

北庭故城唐代所築外城見證了唐帝國通過設置庭州、北庭都護府(又為北庭大都護府)和北庭節度使等軍政建置着力經營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努力,見證了唐帝國「都護府」等邊疆管理模式及其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保障。

作為高昌回鶻王國的陪都,北庭故城城址中高昌回鶻時期的遺存見證了高昌回鶻王國的文明與文化特徵;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是高昌回鶻時期(10世紀中期至13世紀中期)完全由回鶻人興建的王家佛寺遺址(發現回鶻王亦都護和公主畫像),在佛寺形制、塑像和壁畫方面代表了回鶻佛教的特點,見證了作為高昌回鶻文化重要代表的回鶻佛教的宗教與藝術特徵。

它以城址中的唐代遺存展現了中原地區傳統的築城法和建築技術在天山以北地區的推廣使用;它以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的建築及壁畫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佛教建築與藝術的交流發展;它以城址及佛寺中唐代、高昌回鶻時期的遺存及眾多歷史文獻佐證了天山以北地區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北庭故城外城的敵台、角樓、馬面、羊馬城、護城濠的設置,使用絍木的城牆夯築法,以及城址出土的與唐兩京地區相同的磚、瓦、瓦當等建築構件,展現了唐代中原地區傳統的築城法和建築技術在天山以北地區的推廣使用80。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前殿後塔、沿中軸左右對稱排列配殿、方塔形正殿等形制特徵與天山南麓的高昌故城東南小寺(前殿後塔)、西南大佛寺(中軸對稱、左右排列配殿)、Y塔(方形塔)的建築形制具有關聯性,佛寺正殿外洞龕的構築方法和形制與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土坯窟類似,展現了高昌回鶻時期天山南、北麓地區佛教建築的交流

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壁畫的題材、構圖、線描、賦彩、人物造型等方面主要來源於吐魯番高昌回鶻時期的佛教壁畫,同時又受到敦煌莫高窟較強的影響,並可看到龜茲和焉耆佛教壁畫的某些因素,展現了河西地區及天山南、北麓佛教藝術的交流。北庭故城唐代及回鶻時期的城址遺存、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北庭西寺)等遺存是天山北麓多民族交融的重要見證,是《漢書》、《後漢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北庭故城發展史上車師、匈奴、漢、高車、柔然、突厥、回鶻、吐蕃、蒙古等多民族在天山北麓活動的代表性遺存,特別展現了漢族與回鶻的民族交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