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極理事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俄羅斯擔任主席國時的北極理事會標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北極理事會,又譯為北極議會北極委員會北極協會,是一個高層次國際論壇,關注鄰近北極的政府和原住民所面對的問題。

歷史

創立北極理事會的第一步是在1991年由八個鄰近北極的政府所簽署的《北極環境保護策略》。在1996年,渥太華宣言引致北極理事會的成立,致力於北極地區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會籍

成員

現在北極理事會的成員有加拿大丹麥(包括屬土格陵蘭法羅群島)、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主席一職由八個成員國家每兩年輪流擔任。第一任主席(1996年-1998年)由加拿大擔任。第二任(1998年-2000年)是為美國。第三任(2000年-2002年)則是芬蘭。冰島負責第四任(2002年-2004年)。第五任(2004年-2006年)為俄羅斯。挪威則為第六任(2006年-2008年)。第七任為丹麥(2009年-2011年)。瑞典為第八任(2011年-2013年)。第九任主席(2013年-2015年)由加拿大擔任。


北極理事會會籍情況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成員國與地區
  觀察員國

六個北極原住民族在北極理事會中有永久參與的議席。這些代表包括阿留申國際協會北極阿薩巴斯卡議會哥威迅國際議會因紐特北極圈議會俄羅斯北方原住民族協會薩米理事會

觀察員

此外,北極理事會還有一些永久觀察員,譬如六個非北極國家——法國德國荷蘭波蘭西班牙英國;幾個國際組織如:北極議會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國際紅十字會北歐理事會北方論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一些非政府組織如:世界馴鹿人協會北極大學世界自然基金會北極規劃小組。

2013年5月15日,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納召開的北極理事會第八次部長級會議上,中國意大利韓國日本印度新加坡被批准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1]

另設特殊觀察員。特殊觀察員和永久觀察員的分別是,永久觀察員會自動獲邀出席所有會議(雖然它們未必會全部參與),特殊觀察員出席每一次會議都需要批准(雖然批准已屬例行形式)。

會議

北極理事會差不多每六個月在主席國家內某個地點召開一次資深北極官員會議。資深北極官員是八個成員國的高層代表,有時是領事或資深外交官。六名永久議席代表及認可觀察員會同時出席。

當兩年任期快要結束,主席召開部長級會議,正是北極理事會在整個時期的工作高峰期。八個成員國的外交部長、北方事務部長或環境部長都會出席。每次部長級會議都有以當地城市為名的宣言。這份宣言涵蓋了主要議題包括氣候改變、持續發展、北極監督和評估、永久生物污染物及其他北極中的致污物,還有五個工作小組的工作。2006年的部長級會議在俄羅斯薩列哈爾德舉行,俄羅斯在10月26日宣佈《薩列哈爾德宣言》。研究指出北極區的硫磺污染來自俄羅斯金屬精鍊工廠和遙遠南方的工業。

協調工作

每一任的主席國負責設立一個秘書處。秘書處負責全面統籌議會活動,譬如組織半年一次的會議、管理議會網站、分發有關議會的報告和文件。幾個成員國都希望建立常設秘書處,但美國自北極理事會成立開始就一直否決這建議。

工作小組

北極理事會的實際工作是由轄下的六個工作小組負責。他們共有三個規劃和行動計畫:

工作小組

  • 北極議會對於減少北極污染的行動計劃[1] (ACAP)
  • 北極監督和評估計畫 [2](AMAP)
  • 北極動植物保育 [3](CAFF)
  • 緊急、預防、準備和反應 [4](EPPR)
  • 保護北極海洋環境 [5](PAME)
  • 永續發展工作組 [6](SDWG)

規劃和行動計畫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