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血紅絲膜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半血紅絲膜菌
圖片來自first-nature

半血紅絲膜菌學名 Cortinarius semisanguineus),俗稱驚訝網蓋(surprise webcap)或紅褶網蓋(red-gilled webcap),是一種擔子菌門 真菌,隸屬於俗稱「網蓋」(webcap)的絲膜菌屬。這種真菌體形中等,菌蓋呈淺棕色或赭色,而菌褶則呈鮮血紅色。 這種真菌主要在歐洲針葉林中出現。

分類歷史

半血紅絲膜菌最早是由瑞典真菌學家伊利阿斯·馬格努斯·弗里斯(Elias Magnus Fries)於1821年描述的,其學名為黃棕傘菌半血紅變種 Agaricus cinnamomeus var. semisanguineus)。 後來,真菌學家克勞德·卡西米爾·吉萊(Claude Casimir Gillet)於1876年將其學名改為(Cortinarius semisanguineus)[1]

學名中的「semisanguineus」源自拉丁文詞彙,意思是「半血紅」,指的是其菌褶顏色。另外,學名中的「半」也是為了與血紅絲膜菌('Cortinarius sanguineus)分別。

特徵

半血紅絲膜菌的菌蓋直徑為2–8厘米(0.8–3.4英寸),呈棕赭色或琥珀色,且其中央部份較為深色。起初是鍾狀的,但隨著年齡增加會變成中凸狀[2]。 菌蓋表面覆蓋著細小的纖維,並且較為乾燥。

菌柄通常與菌蓋的顏色相同,但有時候會顯得較為蒼白。菌柄表面較為平滑,且其表面亦有時候會覆蓋著細小的纖維。菌柄細而長,並且呈圓柱狀。

菌褶是連生的或波狀的,且它們之間的間距亦較小。它們的顏色最初是血紅色,但隨著年齡增加會變成肉桂棕色,而其孢子印也有著相同的顏色。其擔孢子的大小為6–8 x 4–5微米 [3]

菌柄部份的菌肉呈赭色,但菌蓋部份的菌肉則呈橄欖色。菌肉切碎或壓碎時的氣味類似蘿蔔

緋紅絲膜菌Cortinarius phoeniceus)與半血紅絲膜菌類似,但有著一個更紅的菌蓋,和菌柄上更明顯的紅色皮質殘餘。

分佈及生長環境

半血紅絲膜廣泛地分佈於歐洲北美洲,並且主要在秋季針葉林針闊混交林中出現[4]。這種真菌通常在樺樹針葉木下生長,並且透過外生菌根的方式生長。這種真菌亦會在酸性土壤上的雲杉下大量出現。

可食性

半血紅絲膜菌是有毒的,因此並不可供食用。其有毒成份與其他有毒絲膜菌,如毒絲膜菌(Cortinarius orellanus)(Cortinarius orellanus)等致命毒蕈的有毒成份相同。如果食用該毒素會破壞人的腎臟肝臟

以半血紅絲膜菌染色的織物
圖片來自pinterest

其他用途

半血紅絲膜菌可用來為紡織紗線染色。越成熟的子實體越好,鋁礬媒染劑處理後為紅色或強橙色、肉色。通過將PH值變化可變為玫瑰色或橙紅。在歐洲北部和西部有發現,北美北部也有。通常生長在針葉林樺樹林中。[5] [6] [7]

參考文獻

  • Mushrooms author:Roger Phillips publisher: Pan MacMillan ISBN=0-330-44237-6 page: 205
  • Field Guide to Mushrooms of Britain and Europe author: Helmut and Renate Grunert publisher: The Crowood Press Ltd. 1992. ISBN 1-85223-592-6.
  • Mushrooms (flexi bound) author: Thomas Laessoe publisher: Dorling Kindersley ISBN=0-7513-1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