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寧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寧縣玉溪市轄縣。位於雲南省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2°49′-103°09′、北緯23°59′-24°34′。東接彌勒縣,南連建水縣,西鄰通海、江川縣,北倚澄江、宜良縣。境內東西寬34千米,南北長59千米,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占89%。總人口21萬人(2012年末)。全縣轄1個街道、3個鎮、1個民族鄉:寧州街道、盤溪鎮、華溪鎮、吉龍鎮、通紅甸彝族苗族鄉。縣政府駐寧州街道,距省會昆明市134千米,距玉溪市區50.5千米。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兩脊夾兩槽」的地形,山脈、河谷、盆地間雜交錯,較大的盆地有寧州壩和盤溪壩。境內最高海拔(磨豆山頂峰)2663米,最低海拔(三江口)1110米,縣城海拔1650米。主要河流有南盤江、青龍河、海口河、龍洞河和華溪河,均屬珠江水系。氣候總體上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不同海拔區域呈現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南溫帶4個氣候類型,年均降雨量916.7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169小時,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地面溫度17.8~20.1℃,年平均相對濕度77%,全年無霜期260天左右。盤溪、華溪低熱河谷地區,有「天然溫室」之稱。礦產資源有褐煤、磷、硅、銀、硫磺等。昆(明)河(內)鐵路,大(栗園)小(羊街)公路、通(海)澄(江)公路過境。景點有春雷古洞、象鼻溫泉風景區[1]等。華溪七犀潭有「滇南巨泉」之稱。

歷史沿革

先秦為古滇國屬地。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設毋單縣於今華寧縣盤溪,隸牂牁郡。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隸益州郡。三國蜀漢屬益州興古郡。西晉屬寧州興古郡。東晉成帝時(公元326~334),今華寧縣地大部屬寧州梁水郡之梁水縣,郡縣同治於今江川縣舊州。南朝宋至梁,今華寧大部均為寧州梁水郡梁水縣,且毋單縣(縣治一直在盤溪)與梁水縣並存。北朝周屬南寧州。隋開皇十三年(593)於味縣(今曲靖)置南寧州總管府,今華寧屬南寧州總管府。開皇十七年(597)撤南寧州總管府。

武德元年(618)開南中,復置南寧州(治所在今曲靖。兩晉南北朝期間曾有寧州建置)。七年(624),從南寧州內分置西寧州,貞觀八年(634)改西寧州為黎州,州治設在今江川舊州,領梁水(今華寧縣和江川縣大部)和絳(今江川縣龍街一帶)兩縣。天寶七年(748),梁水縣地為南詔步雄部,繼為爨人所據。當時世居龍畝(即今華寧縣新城鄉龍畝)的土著豆圭部族已相當強盛,爨人首領阿幾無力控制,遂將浪廣(今江川縣大街一帶)割給豆圭,稱寧部。豆圭後裔築城於今華寧縣城西北數百米的下村,稱作「西沙籠」(彝語,意為「孫子之城」)。寧部一直沿襲下來,經五代乃至宋。宋大理國時期為秀山郡寧部。

元憲宗四年(1254),設寧州萬戶,領嶍峨(峨山)、馬籠(新平)千戶,萬戶府設於西沙籠。至元十三年(1276),改寧州萬戶為寧海府,隸臨安路(路治在今建水),府治移至今江川縣舊州。同年,改寧海府為寧州,同時設西沙縣(縣治在西沙籠)。至元二十六年(1289)西沙縣改屬寧州,降嶍峨州為縣改屬寧州。至元二十七年(1280)通海縣直屬臨安路,後復屬寧州。至治二年(1322),將西沙縣併入寧州。至正二十八年(1368),州治移至西沙籠。寧州轄通海、嶍峨二縣,隸臨安路。

洪武十五年(1382),復設西沙縣屬寧州,通海、嶍峨二縣劃出同寧州直屬臨安府。尋省西沙縣併入寧州。弘治十六年(1503)寧州改流,正德三年(1608)復設土官,嘉靖元年(1522)又改流。土州同嘉靖元年(1522)降土知州置,自龍畝移駐甸尾。清初沿明制,為寧州,屬臨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臨安府屬迤東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臨安府屬迤南道。光緒十三年(1887)10月,臨安府屬臨安開廣道。

民國2年(1913)4月,廢州改縣,寧州改稱寧縣。民國3年(1914)1月,因與甘肅省寧縣同名,改稱黎縣(以唐代曾設黎州而名),屬蒙自道。民國18年(1929),裁道直屬省。民國20年(1931)12月,改稱華寧縣。以縣城緊靠西北面之華蓋山,山上有寧壽寺,又曾稱寧州,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民國37年(1948),屬雲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彌勒縣)。

1949年12月23日,華寧縣和平解放。1950年1月25日,華寧縣人民政府成立,屬玉溪專區。1958年10月,華寧縣與杞麓縣合併稱通海縣,縣城駐原通海縣秀山鎮,隸屬玉溪專區。1959年10月華寧縣從通海縣分出,恢復華寧縣建置。1970年,華寧縣屬玉溪地區。1984年,全縣轄2鎮、7區、69個鄉。1997年,華寧縣屬地級玉溪市。

1950年9月,將華寧縣寧海、維新兩鎮共149平方千米劃歸江川縣。1953年2月,將華寧縣興義鄉(包括新寨、香樹營、義廣哨、大義廣、馬家灣、窯沖、四家村)共21平方千米劃歸通海縣。1956年1月,將華寧縣雄關、麥沖、上壩、中壩4鄉共161平方千米劃歸江川縣,彌勒縣西山區的山後村共0.2平方千米劃入華寧縣。1957年12月,將澂江縣大村鄉17個自然村,面積27平方千米劃入華寧縣。將原屬華寧縣青龍區海關鄉的官莊、矣馬村、馬吃水、紅坡等自然村,將祿豐區、革列鄉的石龍、石門、官地、海口河等8個自然村,劃歸澂江縣新村區海口鄉、松園鄉分別管理,人口325戶,1700人土地面積約19平方千米。

1984年,全縣轄2鎮、7區、69個鄉。1997年,華寧縣轄3個鎮、6個鄉:寧州鎮、青龍鎮、盤溪鎮、城郊鄉、祿豐鄉、新城鄉、通紅甸彝族苗族鄉、盤溪彝族鄉、華溪彝族鄉。縣政府駐寧州鎮。1998年11月19日,雲政復[1998]110號:撤銷華寧縣城郊鄉、新成鄉、盤溪彝族鄉和祿豐鄉,原城郊鄉和新城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寧州鎮管轄,原盤溪彝族鄉的行政區域劃歸盤溪鎮管轄,原祿豐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青龍鎮管轄。1999年,華溪鄉撤鄉設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華寧縣常住總人口196519人,其中:寧州鎮73303人,盤溪鎮50395人,華溪鎮12728人,青龍鎮50049人,通紅甸彝族苗族鄉10044人。

2005年12月末,全縣轄4個鎮、1個民族鄉:寧州鎮、盤溪鎮、華溪鎮、青龍鎮、通紅甸彝族苗族鄉。共有73個村委會、4個社區、1個居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華寧縣常住總人口214650人,其中:寧州鎮83213人,盤溪鎮53677人,華溪鎮13785人,青龍鎮55059人,通紅甸鄉8916人。

2011年,撤銷寧州鎮,設立寧州街道。調整後,華寧縣轄1個街道、3個鎮、1個民族鄉:寧州街道、盤溪鎮、華溪鎮、吉龍鎮、通紅甸彝族苗族鄉。縣政府駐寧州街道。

視頻

華寧縣 相關視頻

華寧縣通紅甸麼波沖
你從未見過的視角!航拍寧州華寧縣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