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斯騰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博斯騰湖,又名巴喀刺赤海,蒙古語稱博斯騰爾,維吾爾語稱巴格拉什庫勒,維吾爾語意為「綠洲」,古稱西海,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縣天山南坡焉耆盆地的東南部,塔里木盆地北緣,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
形成演變
博斯騰湖所在的焉耆盆地屬南天山造山帶中的山間斷陷盆地,地質歷史上曾是塔里木古老地塊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演化歷史可追溯到距今8億年左右的前震旦紀。距今250萬年左右的新第三紀末開始的新構造運動,使該區發生大規模差異性升降,博斯騰湖南緣的老斷裂和北緣的新斷裂活動強烈,斷裂之間的博斯騰湖地區開始強烈沉降,博斯騰湖上游的開都河也因大尤魯都斯盆地和焉耆盆地的沉降、兩盆地之間準平原的抬升而強烈下切,形成了長達50千米的開都河大峽谷,加上開都河源頭地區的山體已大多抬升到雪線以上,使大氣降水以粒雪冰的形式貯存起來,並長年源源不斷地向博斯騰湖供水,博斯騰湖才得以真正形成。
地形地貌
博斯騰湖流域地處封閉的山間盆地——焉耆盆地,地形總趨勢,北高南低,自山前向博斯騰湖依次為山前洪積沖積傾斜平原、開都河三角洲和博斯騰湖盆地。博斯騰湖南邊和北邊海拔較高,受湖泊水位變化影響較小,而西側和東側,對湖泊水位變化響應明顯,也就是說博斯騰湖西側和東側地勢平坦更容易受到湖泊水位變化的影響,而南側和北側因為地勢較高,受湖泊水位影響較小。
魚類資源
1971年以前,博斯騰湖魚類組成比較簡單,只有幾種魚類,其中以扁吻魚(大頭魚)和塔里木裂腹魚(尖嘴魚)為主。從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先後進行多次引種,把長江流域和北疆額爾齊斯河的許多經濟魚類引進博斯騰湖;1992年,全湖已有24種魚類,經濟魚類有草魚、青魚、鱗魚、縮、團頭舫、三魚舫、黃尾密鯝、細鱗斜頜鯝、鱖魚、鯉、鯽、赤鱸、塔里木裂腹魚、西伯利亞斜齒鯿、東方真鯿、貝加爾雅羅魚、日本河內娜共18種。隨着魚類引種工作的發展,漁獲物的組成和魚產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魚年產量從20世紀60-70年代的1000噸上升到1992年的2000噸左右,漁獲物的組成從以尖嘴魚為主變化到以鯽、赤鱸、貝加爾雅羅魚為主。至2015年,博斯騰湖共有魚類30餘種,主要有草魚、鯉魚、鰱魚等,較出名的為赤鱸[1],也就是俗稱的五道黑。
參考文獻
- ↑ 赤鱸又名河鱸,俗稱五道黑, 華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