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心主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歷史唯心主義 | |
---|---|
歷史唯心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非科學的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人們的思想動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叫唯心史觀,其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個基本派別之一,其主張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精神的產物或表現,精神決定物質;人的認識是先天就有的或在頭腦中自己產生的;其基本形式有兩種: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1]
簡介
歷史唯心主義(historical idealism)是把社會現象及其發展的終極原因歸結為精神因素的社會歷史觀。又稱唯心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歷史觀。歷史唯心主義是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的基本點出發,把人們的思想動機、傑出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否認階級鬥爭規律,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歷史唯心主義掩蓋歷史發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剝削階級的利益。在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以前,歷史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占統治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由於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而生產規模的狹小又限制着人們的眼界,使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認識只能限於片面的了解。只有到了伴隨着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才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才第一次把社會歷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根源
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觀產生前,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理論中長期占統治地位,其原因有三個方面:
認識根源
社會歷史觀的認識對象是人類社會,它與自然現象有很大不同。自然界的變化純粹由無意識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所引起,在社會歷史中活動着的則是賦有思想和意識的人,社會生活中的任何領域、任何事件都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相關。人們的認識如果深入到人的活動的深層動機上,就會得出意見支配世界的結論。[2]
歷史根源
在資本主義大工業出現以前,生產規模狹小,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發展速度緩慢,人們之間直接的社會聯繫封閉在非常有限的範圍,並且被政治等級的制度所保護,使社會的本質關係、歷史發展的物質動因能充分顯露出來。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超經濟的權力占優勢,人直接感受到的是權力結構中占主導的個人意志的支配,這也是歷史觀上的精神決定論能夠廣泛傳播的重要歷史原因。
權力根源
權力階層長期在經濟上、政治上居於統治地位,壟斷着精神生產及其成果,無權利的人則在經濟上被盜,政治上、文化上處於無權的地位。權力階層的人士從自己的政治利益出發,必然要解釋社會歷史,科學分析精神作用,而承認物質生產和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重要性。
演變
歷史唯心主義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奴隸所有者為了論證其政治統治的合理性,宣稱奴隸制符合天命,它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創造的社會。這種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在古代只涉及到國家、政治等某些領域,還不是對人類社會整體的認識。那時人們還未把社會和自然明確地區分開來,關於歷史的唯物主義觀點渾然一體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觀之中,也未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
本質
歷史唯心主義用客觀的、真實的聯繫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繫,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呈現,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着推動的作用。但是,作為人類探究社會歷史本質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它的存在又有其歷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曾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了一定的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推動着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體系中,還包含着可貴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和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作了準備。
地位
歷史唯心主義宣揚社會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恆性,一直是權力階層用以維護其統治、維護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這是它的社會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導的方面。當這一種形態的唯心史觀作為進步的社會集團的思想武器,去反對保守主義的精神支柱時,它具有科學性,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性。理性主義者在其發展時期宣傳的人道主義的唯物史觀,具有這種科學性。
主張
史唯心主義的種種表現,可以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它們共同的基本主張:
①把社會歷史歸結為意識史,無視物質生產活動,揭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係。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係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係的根源。由此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會發展的最後動因,實際上只要改變人們的觀念即可達到改變社會的目的。
②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志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只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這種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無視人民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是惰性的物質、消極被動的群氓,只配充當英雄人物實現其目的的工具。
③歷史發展的主觀規律。它或者把歷史的變化歸結為由個人主觀隨意活動所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積,或者把歷史運動的秩序是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種神秘理念的邏輯規定。歸根結底,它們都承認歷史本身具有主觀規律。
形態
歷史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的理論形態: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
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主張人的意志、願望決定歷史變遷。如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歷史的意義在於"超人"的誕生,他的"統治和奴役的意志是決定一切的力量。"我國社會改良主義代表梁啓超認為"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舍豪傑則無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
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 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觀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荒謬的唯我論,因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的顯現和產物,實際上就是認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於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之中,沒有個人自我的主觀精神,也就沒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國宋明時期的陸王學派所謂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觀點。
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主張某種客觀精神,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決定歷史的發展。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人類歷史是"絕對觀念"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外化的產物。孔子認為上天主宰人世,各民族的偉大歷史人物不過是"客觀精神"的體現者。
歷史唯心主義的兩種理論形態的共同特點是:
第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觀點出發,把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因歸結為精神因素,否認歷史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
第二,在對待人民群眾的作用問題上都表現為英雄史觀,否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把人民群眾的作用排除在歷史之外。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種客觀的精神或原則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現象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其分支演變為各個宗教。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客觀唯心主義的所謂客觀精神或原則,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它是通過抽象思維把它們升華或蒸餾為不僅脫離人頭腦並且脫離或先於物質世界及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同時還進一步把它們神化、偶像化,部分分支陷於神秘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因此,客觀唯心主義同宗教常常有着密切的聯繫。可以說,客觀唯心主義的部分分支是宗教的一種比較精緻的形式,而宗教則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理想形式。
代表
主觀唯心主義
代表人物
英國:貝克萊(1684年~1753年);
德國:費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國:孟軻(約前372年~289年)、
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客觀唯心主義
代表人物
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年~前347年),他把這種"客觀"精神稱為"理念";
中國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 "理";
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1770年~1831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
柏拉圖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念論哲學的創始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概念"論和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的本體論,也是柏拉圖哲學的基石。他的"回憶說"認為認識就是回憶,堅持了唯心主義先驗論,他的理念論承繼了舊氏族時代的"因襲的觀點和思想方式",帶有許多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