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雜想(楊宗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取名雜想》是中國當代作家楊宗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取名雜想
名字是父母送給新生兒的第一份「禮物」,會陪伴孩子走完一生。我父母給我的第一份禮物叫「楊宗惠」,楊是姓,「宗」是字輩,「惠」才是區別其他人的符號。小時候不覺得,越長越發覺這名字缺少陽剛之氣,像女性的名。
向學生作自我介紹,問他們有沒有意見,如果有,虛心接受,但堅決不改。有句話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況且,改名是那麼容易的嗎?除了要麻煩派出所的戶籍科,叫了幾十年,突然改個名,別人會感到奇怪,會產生疑問,產生誤解。但我還是覺得不那麼理直氣壯。我為自己叫這名找理由:
第一:我家鄉的男孩取名「惠」的多了去了。還記得我有個表弟叫「柴銀惠」,同村還有叫「黨富惠」的男孩。可見,這名有地域特色,在當地男女通用,很大眾化。
第二:古時候有叫柳下惠的男人,近代有個軍閥叫楊森,字子惠。
第三:我們安順市叫安順地區時,曾有一任行署專員叫「常總惠」。(恕我不敬,在這裡寫了領導的名字)不是故意要「犯諱」,我取名字時預料不到後來的事。父母沒錯,我也沒錯。
不管理由是否充分,我的名字始終沒改,就一直這麼叫着。
五年前別人幫我開通了微信,順手將暱稱定為「楊老師」。這暱稱我有些不滿意,怕別人說我「好為人師」。其實,「老師」是職業名,「楊老師」和「張木匠 」、「胡屠戶」、「庖丁」(按現在叫法是「阿丁師傅」)沒區別。我也並不敢自詡能「傳道、受業、解惑」。幾十年「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盡職盡責,叫「老師」也名副其實。
前不久,我向公眾號投稿,看投稿須知,要有原稿——作者簡介——相片。我有些犯躊躇,想,是不是用個筆名呢?又想,沒人注意你,叫什麼都一樣。還想,編輯該不會把我當女的吧?也好,「女士優先」,說不定能占便宜。但馬上意識到這是「投機取巧」思想。便「狠斗私字一閃念」,決定把相片一起發出。當時找不到合適的照片,就把身份證上的拍下來。本來照片很清楚,我技術差,照下來有些模糊,但看得出是純爺們兒,並不能弄虛作假。
我還是羨慕別人的名字或暱稱取得好,要麼大雅,要麼大俗,有文化。我想起許多名字來了,順便點評一下:
王梓——出身高貴,但也不能犯法;
王菲——生錯了時代或國度;
陶虹——不知道有沒有叫柳綠的;王二妮——俗有俗的魅力;
陳卓、冷俊、余得水——姓得好,名也取得好;潘廈——叫潘尚才對;夏克——以後記着別當教練。
…………
我想起了我的一位老同學來了——動物學家楊業勤。在大學,我們倆是室友。我們都姓楊,但他名字中的「勤」,和「琴」雖然同音,寫下來未必會被當作女性。人如其名,一生勤奮。在中學是班上的物理科代表,高考物理考滿分。他當然聰明,但也很勤奮。在大學他是學習委員,即使在停課搞文革期間,也手不釋卷。後來他到梵淨山考察,就長期在那裡研究黔金絲猴,還當了管理局的領導。他不僅孜孜不倦地搞研究,還多次深入到人跡罕至處實地考察。幾次遇險,曾被困懸崖,曾被毒蛇咬傷。終於對黔金絲猴的種群保護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貴州著名的黔金絲猴研究的科學家。
五年前大學老同學建了一個微信群,大家在群里紛紛讚揚他是班上的驕傲。業勤兄素來謙虛,趕緊回覆說「不敢當」。他在群里的暱稱是「大樹」。三十年前我在報上讀過他的一篇徵文,我想這是因為他愛綠,愛綠色的森林,愛森林裡的大樹,愛大樹上的靦腆的金絲猴。但我不能不想到兩個詞——棟樑之材和天道酬勤。我寫了一首《贊大樹》。
樹高千尺棟樑材,
笑對風霜雨雪來。
創業辛勤成就大,
作者簡介
楊宗惠,河南鎮平人,貴州省安順市第二高級中學退休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