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古代皇帝與中草藥趣話(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草藥是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草藥,因此被稱為「藥皇」。很多中草藥都是先祖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其療效並經過無數次反覆實踐,逐漸確立其藥效的。可以說是來源於生活,發展於臨床。同時中草藥中有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所以民間也有「食補」、「食療」的說法。

下面收集了幾例古代皇帝與中草藥之間的有趣傳聞,以此也佐證了中草藥來源於生活的說法。

嘉靖帝何首烏

明代嘉靖皇帝早年無子,於是出詔書於天下,尋求得子良方,何首烏乃應詔入宮,以此藥為主,製成七寶美髯丹,讓嘉靖帝服用。皇帝服此丹後不久,就喜得龍種,同時,皇帝鬚髮變黑,自感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強壯,此後穩坐江山45年,何首烏於是名揚天下。

[1]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其莖葉性味甘、溫、無毒。益精髓、長筋力、壯氣、駐顏、黑髮延年。其功效之多,不能一一陳述。其根性味苦、澀、微溫、無毒。消腫塊、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令人有子。[2]



清聖祖重樓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通達醫理,對中草藥尤有研究,其用重樓治療痢疾的事,在醫界傳為美談。

康熙四十九年,御前一等侍衛海清患「痢疾」,御醫們遣方用藥試盡各種方法但收效甚微。康熙聞訊後,立即賜金線重樓,囑其研末服用。在康熙的關照下,一周後海清的痢疾好轉,後經御醫復以健脾利濕之法治療,海清的痢疾逐漸痊癒。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入肝經,有清熱解毒、涼肝定驚之功,適用於多種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痄腮,毒蛇咬傷,驚癇,高熱神昏等。重樓對腸道桿菌等多種細菌有抗菌作用,《本草綱目》中收集的民諺「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我,一似手拈來」,故康熙用重樓治痢疾可獲效。

明成祖絞股藍

明朝初期,庶草荒蕪,民不聊生,明成祖朱棣考核可救饑饉的野生植物414種,證實其花實根干皮葉均可食用,遂逐一繪圖說明,取名《救荒本草》,以備荒年充飢之用。民間有「北有長白參,南有絞股藍」之說,說明絞股藍功效與人參相仿。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本品行味苦、寒、入肺、脾、腎經。有止咳化痰、清熱解毒之功。《中藥大辭典》言其「止咳祛痰」,《中草藥通訊》言其「消炎解毒」,現代醫學研究,其含有的皂苷,可降血脂、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宋太祖萵苣

《清波雜誌》記載,五代時,有一名叫卓奄的和尚,靠賣菜度日。一日午飯後在菜地旁小憩,夢見一條金龍飛臨菜地,啃食萵苣。和尚夢醒,抬眼看見一人在萵苣地里正要取萵苣,他趕緊謙恭上前,取了大量的萵苣饋贈給此人。

臨別時和尚說:「苟富貴,勿相忘」,陌生人答道:「異日如得志,定當為和尚修一寺廟以謝今日之恩。」,此人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即位後,果真依諾為卓奄和尚修建了「普安道院普安寺)」,今寺尚存,為臨海市佛教保留場所。

中醫觀點

中醫認為,萵苣性味苦、甘、涼,入大腸、肝、胃經,有清熱利濕,通絡下乳之功,適用於脾胃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尿血,產後缺乳或乳汁分泌不足等。[3] 通過故事了解中草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途徑。但是在具體使用這些草藥時,還應該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擇藥配方。


參考文獻

  1. [1],中醫中藥網
  2. 《本草綱目》
  3. 《名人用藥與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