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古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同古戰役發生在1942年3月19日至3月29日,由第五軍入緬先頭部隊國民革命軍第二〇〇師防衛日本帝國陸軍對緬甸同古(今稱東吁)之進攻,為緬甸戰役[1]一部分。

背景

1942年2月後,蔣介石赴緬甸視察中國遠征軍。3月19日,在國軍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領導下,發動同古戰役,蔣計劃以第二〇〇師不惜代價死守同古爭取時間,掩護遠征軍主力向同古集結。第二〇〇師是一支機械化裝備部隊,屢建奇勳,先行入緬,士氣高昂。

作戰裝備

日軍第55師團:兵員20259人;150毫米野戰炮36門;迫擊炮200門;坦克裝甲車40輛;3個航空中隊空中支援。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兵員11000人;75毫米野戰炮20門;迫擊炮100門;坦克車3輛(其餘留在臘戍);無空中支援。

經過

首次征緬之役,日軍與中國遠征軍第二〇〇師展開激烈的同古爭奪戰,在人數及裝備均不如日軍之下,第二〇〇師牽制日軍並阻止日軍南侵,同古一役創下盟軍首次堅持不屈的戰鬥記錄。

1942年3月7日,第二〇〇師日夜兼程,到達戰鬥第一線同古。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日軍「必須迅速占領」之地。它是阻止日軍北攻之屏障。3月8日,仰光失陷。英緬第1師駐守在同古,士氣極為低落,既不了解敵情,又未準備迎戰,只準備後撤保存實力。3月18日,日軍向同古推進,英軍同時撤退。從3月19日起,日軍第55師團第112聯隊向同古攻擊,第143聯隊於3月20日投入戰鬥。受日軍入侵緬甸大東亞共榮思想影響,緬甸獨立義勇軍也隨同日軍進攻同古。3月28日,日軍56師團一個搜索聯隊400餘人趕至同古增援。雙方激戰12天,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開戰以來未曾遇到過之猛烈抵抗。主力國民革命軍第五軍遲遲未集結,造成第二〇〇師犧牲很大[2]

結果

第二〇〇師在同古連續戰鬥12日,補給中斷,加以日軍頑強堅守既得據點,國軍攻擊非一舉可以奪取。在此形勢下,國軍既不能迅速集中主力與敵決戰,以解同古之圍,而曠日持久,仰光登陸之敵勢必參加戰鬥,使敵殲滅第二〇〇師。如此,敵人將各個擊破遠征軍,有全軍覆沒之虞。因此,杜聿明決心令第二〇〇師於29日晚突圍,以保全戰力,準備在另一時間、地點與日軍決戰。當時史迪威堅決反對,仍堅持以不足之兵力向敵攻擊,爭執至鬧翻。史迪威不肯放棄主張,以服從命令來威脅杜聿明,並派參謀竇爾登監督杜聿明實施史迪威之攻擊命令。

日軍四面包圍第二〇〇師,官兵們認為必須撤退,戴安瀾多次致電杜聿明請求允許突圍,最後在廖耀湘新編二十二師協助下得以成功脫險。在戴安瀾指揮下,第二〇〇師安全突圍,連一個傷兵也未丟失。此次同古突圍,第二〇〇師無法將戰友屍骸帶走,日軍在戰後將第二〇〇師2000多名陣亡官兵埋葬,立碑「支那勇士之墓」。第二〇〇師成功撤出同古,以最少損失完成撤退任務。4月,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布防,堅抗敵軍於同古,並在彥南羌馳援英軍,擊退頑敵,使英軍脫圍。

同古作戰掩護英軍撤退,為遠征軍後續部隊贏得時間。最後第二〇〇師全師安全轉移,日軍也承認,同古戰鬥中,第二〇〇師十分英勇,戰鬥意志旺盛,尤其是擔任撤退收容任務部隊直至最後仍固守陣地拚死抵抗。同古戰役對於日軍來說是第一次緬甸戰役中最艱苦一戰。大戰終於以中國軍隊主動撤退而告結束,日本人占領一座空城。戰鬥尚未結束,中日雙方都迫不及待在各自首都發布戰報,都稱自己取得重大勝利。雙方輿論為此沸沸揚揚,國民情緒跟着振奮鼓舞。同古之役初步矯正西方人對中國軍隊之歧視和偏見。它在軍事上取得意義不大,但卻改善盟軍以及日本對中國軍人之重新認識。

視頻

同古戰役 相關視頻

同古戰役,遠征軍200師斃傷日軍5000多人,自身傷亡不到2千
遠征遠征:通過緬甸同古戰役,蔣介石稱讚二百師是中國軍隊的軍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