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堡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堡古城

中文名稱;吳堡古城

地理位置;吳堡縣宋家川鎮北

史建於;北漢

建築材料;石頭

吳堡古城,又叫吳堡石城。位於吳堡縣宋家川鎮北2.5公里黃河西岸山巔。吳堡古石城是西北地區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縣城,它地處黃河高原之東陲,黃河中游之西濱,扼秦晉交通之要衝,頭枕黃河,東以黃河為池,西以溝壑為塹,南為通城官道下至河岸,北門外為咽喉要道連接後山,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它又坐落在黃河天險之石山上,所以被古人譽為"銅吳堡"。

序言介紹

吳堡古城為北漢(951-957)時建,是一座石頭古城,城牆用石頭壘就,城門由石頭搭成,房屋也是磚石構建的窯洞。古城很小,就占據了那麼一個山頭,下面就是黃河。這裡沒有大紅大紫、大富大貴過,一切都普通得甚至顯得簡陋。這裡的房屋都帶院子,圍牆用碎石壘成,圍出了小院子,也隔出了一條條短而窄的小路。歲月讓一些家園變成了廢墟,有些房屋稍加修繕過,還住着人,不過幾乎都是老人,現在只有他們留守在這座古城。古城裡有兩座土地廟,有一些塑像,雖然重修的年頭不長,但非常鄉土,不像其他一些地方的應景之作。古城外種着好些棗樹,這就是古城人的經濟來源。

古城裡的人們很是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當你探頭探腦打量他們的院落時,他們會很客氣地拉你進去。如果去的時候正是早飯時間,老人會端着粥出來,看見你的第一句話就是:"吃過了嗎?"然後便進屋盛上一碗給你。古城中住兩戶人家,一戶是一位60多歲的老頭是城裡的衛生員,另外一戶可是有些名氣,老頭是國民黨時代的大夫,叫王象賢,他寫了一本書叫《吳堡古城》,只要你經過他家門前,便拉你進去,然後給你看書,一本書15塊錢。

憶古城

明弘治《延安府志·卷之八》記載: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即在此築有吳堡水寨,北宋元豐五年(1082)擴築"吳堡寨,周圍二里二十步,東鄰黃河為固,門有三。"又據吳堡古城東門下山崖現存金朝偽齊劉豫阜昌八年(1137)摩崖石刻題記:這年三月吳堡寨主兼將折彥若因"此城之隳弊,…水寨之毀陋,恨無力以豎新,今率寨民,共勸修建,工興土木,不日而成"。(這片石刻目前已經找不到)這次修整後,金正大三年(1226)置吳堡縣,古城即成為本縣的治城。此後,明洪武十四年(1381)、嘉靖十五年(1536)、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吳堡古城屢有修繕。民國25(1936)3月,吳堡縣政府由古城遷至宋家川後,古城遂為城關鎮的一個行政村(現名古城村)而被逐漸荒置,從而在以後的"拆城運動"中使古城免遭被拆毀的惡運,得以完整保存。

保古城

1982年,吳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幾年各地記者不斷來古城採訪,外地遊人隨之增多。古城由於交通不便路道崎嶇,車輛無法通行,居民大部遷走,霍世文秧歌詞中唱道:吳堡古城變成村,騰得沒啦幾家人,不是因為有克星,只因交通太不行。確實如此。(古城現有七戶人家共十五個人)1997年前後幾村動員村民修過一次公路,但因資金困難仍未修好,加上連年雨水山洪沖刷,無人修補更加難行。

十六大的東風吹醒了千年沉睡的吳堡古城,在保護和開發古城中,我們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多方尋求支助。揭開神秘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

徒步古城

古城在吳堡縣城北4公里的山上,從縣城出發步行約1小時,都是山路,大部分路段沿黃河而修,可以俯瞰南下的滔滔黃河水。古城北門有小路可以一直下到黃河邊。沿黃河北上一段路,景色很漂亮,一會兒是鵝卵石鋪就的河灘,一會兒是細軟的沙灘,再走下去,路甚至變成了鑿在河邊絕壁上寬僅1尺的小徑。這樣可以一直走到佳縣去,景色寧靜美麗,一邊是高山,一邊是大河,非常適宜孤獨的行者。但路程比較艱苦,超過100公里,中途基本沒有村莊,需要做好野營的所有準備。吳堡古城 里的人們很是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當你探頭探腦打量他們的院落時,他們會很客氣地拉你進去。如果去的時候正是早飯時間,老人會端着粥出來,看見你的第一句話就是:"吃過了嗎?"然後便進屋盛上一碗給你。

吳堡古城在吳堡縣城北4公里的山上,從縣城出發步行約1小時,都是山路,大部分路段沿黃河而修,可以俯瞰南下的滔滔黃河水。古城北門有小路可以一直下到黃河邊。沿黃河北上一段路,景色很漂亮,一會兒是鵝卵石鋪就的河灘,一會兒是細軟的沙灘,再走下去,路甚至變成了鑿在河邊絕壁上寬僅1尺的小徑。這樣可以一直走到佳縣去,景色寧靜美麗,一邊是高山,一邊是大河,非常適宜孤獨的行者。但路程比較艱苦,超過100公里,中途基本沒有村莊,需要做好野營的所有準備。

看古城

吳堡古城與隔河的山西柳林軍渡村相望,將共同形成大區域的旅遊景區。[1]

從吳堡縣城宋家川出發,徑向西北,繞吳佳公路行程約8公里,就到了吳堡古城北門外叫校場坪的地方。校場是古代練兵習武的地方,後來人們在此遍植棗樹,現校場坪及四周山樑已是敝日的棗林。放眼望去,那紅紅綠綠似瑪瑙般的棗子滿掛棗林,棗林深處山畔窯洞式農家院落排列錯落有致,幾隻白色的飛鳥在棗林上空翱翔,發出幾聲嬌聲打破幽靜的棗林,然後向棗林深處山莊飛去,構成一幅美麗的棗鄉畫圖,頓使人的情愫浸泡在溫馨恬靜的大自然棗鄉之中。

穿過棗林,便到了千年吳堡古城的西北城垣。通體用當地褐紅色大石塊壘砌成的城牆,儘是斑斑苔鮮,顯得古城更滄桑古老。走完北城門抬頭仰視,不高三券洞式城門,全用大塊石料券砌而成,一看即是宋代陝北典型軍事城堡的城門形制。城門上的城樓已坍塌,但城門券洞完整堅固,城門額所嵌石匾已嚴重風化,但可辨上刻"迎恩"二字。入古城北門,登上林草叢生的高土坪,呈現在眼前的是明清時吳堡縣衙遺址。古縣衙是一處分南北兩院兩進的四合式庭院。南院古時曾是縣衙衙役們的居所和關押男女囚犯的牢房,現當年南女牢、東男牢石窯殘存,衙役們所居的西窯洞尚完整保存,並由當地居民占用。信步走入古縣衙北院,當年縣衙前、後大堂及六房衙署已成一片廢墟,殘牆斷壁,遍地磚石瓦片,荒草叢生,但仍看出古時縣衙署的布局及其建築規模。在廢墟上,俯身拾起幾塊瓦片仔細辨認,全是宋代形制,可以證明此毀縣衙早在宋代即是吳堡寨守將的府地,只是在明洪武年間,吳堡知縣范平仲,"繼修前後堂、典史廳、門、庫備"。然而這一千多年前縣衙古建竟毀於1938年侵華日軍飛機大炮的狂轟濫炸。縣衙北院廢墟東旁現僅存一小破廟,當地群眾稱之為衙廟。步入小破廟尋覓,這竟是元明時陝北典型的"枕頭券式"一座石窯廟宇,內供神像已不存,但東西兩壁上壁畫保存完好,兩壁畫所繪都是古代騎馬官人及隨員出巡的場景,繪技精美,繪畫使用的原料像是硃砂、鉛丹一類的礦物質原料,所以壁畫歷經了數百年之後,仍然保持着鮮艷的顏色。廟內地下土坑至今鋪埋有兩塊石碑,遭受着遊人踩踏,實在可惜。望有關單位儘快將這兩塊石碑保護起來。

縣衙廢墟西南是明洪武初年即建有的"南北二道街坊"。踏着用石塊鋪成狹窄的街道,步履緩慢地遊覽,看到南北總長約400多米兩旁沿街櫛比鱗次的古時店鋪,幾乎全是元明時原建形態的古老殘破石窯洞,仿佛置身於歷史長河陝北那客棧、飯館、雜貨鋪、駝隊…街市之中,這神妙感覺在其它古城鎮是難以尋覓的。在古街南頭,走入一幽深的小巷,來到綏吳佳革命根據地創建者王國昌故居和民國時期的吳堡縣高等小學。這兩處出檐石窯四合院都是明清建築,造型古樸別致,極具陝北窯洞古建特色。土地革命時期,陝北著名的革命者王國昌、張毅忱、劉瀾濤、慕生忠等先後在這裡從事革命活動,高等小學曾是中共吳堡縣委機關的駐地。現這兩處古院落都住有居民,可闢為革命紀念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

相關視頻

吳堡石城:千年尋一回

參考資料

  1. 【吳堡古城】的意思 , 有道搜索 2021-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