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吳山天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吳山天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吳山天風

著名景點: 吳山天風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浙江省杭州市

吳山天風,新西湖十景之一,位於西湖東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閣,秀出雲表,巍然壯觀。吳山是西湖南山延伸進入杭州城區的尾部,春秋時期,這裡是吳國的南界由紫陽、雲居、金地、清平、寶蓮、七寶、石佛、寶月、駱駝、峨眉等十幾個山頭形成西南-東北走向的弧形丘岡,總稱吳山。吳山不高,但由於插入市區,其東、北、西北多俯臨街市巷陌,南面可遠眺錢塘江及兩岸平疇,上吳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盡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吳山天風"即由此而得名。[1]

景區介紹

吳山天風新西湖十景之十。

春秋時期稱吳山,在浙江杭州市西湖東南。山勢綿亘起伏,伸入市區,左帶錢塘江,右瞰西湖,由延綿的寶月、娥眉、淺山、紫陽、七寶、雲居等小山而成,山體伸延入市區,山高均不超過百米。當年漁民下海捕魚後在此亮曬網,稱晾網山;春秋時為吳西邊界,故名吳山;還有說伍子胥的緣故,訛伍為吳,因此山有子胥祠,遂稱胥山;五代吳越中時山上有城隍廟,亦稱城隍山;唐時多稱青山。今通稱吳山,為杭州名勝。

山巔"江湖匯觀亭"前楹聯沿用明人徐文長題辭,點明了"吳山天風"的意境,那楹聯是: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

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台。

杭州風景

煙雨江南群山峨,詩話西湖舊事多

杭州是個為聲名所累的人間天堂,然而吳山卻是悄無聲息,超然而恬淡。的確,與遊人如織的西湖名勝截然相反,吳山對於那些即使熟悉杭州風光的人來說也是陌生的。吳山雖深入杭州市區,但外來的遊人卻容易將目光掠過它,因為,它的周圍有太多的古蹟名勝。吳山是杭州唯一突兀城隅的城中之山,位於西湖東南。是西湖群山延伸進入市區的成片山嶺。天目山余脈截止於杭州,在西湖北岸形成葛嶺、寶石山,在西湖南岸的,就是吳山。

當西湖還是與錢塘江相通的一個淺海灣時,吳山和寶石山,曾是懷抱這個海灣的兩個岬角。南北對峙,隨波浮沉。後來,平陸抬升,逐漸發展、形成現在的杭州城。吳山就像一隻梭鏢,鍥入杭州城內。古時漁民下海捕魚,常在山上晾曬漁網,習稱晾網山。春秋時成為吳越之間的天然屏障,始稱吳山。

宋朝顧禧詩云:

紫雁高飛曉霧濃,西風峭削玉芙蓉。

誰攜謝朓驚人句,更上吳山第一峰。

金代皇帝海陵王完顏亮:

萬里車書已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吳山山勢起伏,綿亘數里,伸入市區。雄渾之江奔騰於南,明媚西湖輝映於北,東邊曾是南宋都城的天街御道,朱門綺戶,直達鳳閣丹墀的皇城。北面則是通往柳浪聞鶯的河坊街,商鋪店號,鱗次櫛比,市列羅綺、戶盈珠璣的繁華就堆陳在吳山腳下。登臨覽勝,左湖右江,前街後市,杭城秀色,奔來眼底。

城隍閣是七層複合頂仿古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3789平方米,高41.6米。整體造型上融入了元、明兩代華麗的建築風格,整幢建築表現出凌空飛升的氣勢,象徵鳳凰展翅翱翔和仙山瓊閣的高遠意境,使人聯想起西湖明珠"龍飛鳳舞到錢塘"的美妙傳說。登上閣樓,可以鳥瞰杭城美景。有"胸前竹石千層起,眼底江湖一望通"。

宋人陳允平有《登吳山》詩云:

登高一展眺,宮樹郁嵯峨。

樓閣春風滿,東南王氣多。

青天行日月,大地布山河。

柳色沙堤路,時聞響玉珂。

近代巾幗豪傑秋瑾則留下了傳誦一時的《登吳山》七絕:

老樹扶疏夕照紅,石台高聳近天風。

茫茫浩氣連江海,一半青山是越中。

褒貶難論伍子胥,恩怨情愁西施禍

古時山有伍子胥廟,又得名胥山或伍山,這跟端午節的另一說法有關。它是吳山起源的另一種說法,既是伍子胥的忌辰之說。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兒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勾踐請和,夫差答應了。子胥建議徹底消滅越國,但是夫差不聽,吳國大臣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結果夫差相信了,並賜子胥寶劍要他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蘇州人為紀念這位忠臣,把此江該為胥江。因此,後世相傳端午節是為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宋人潘閬有《酒泉子》詞紀其事:

長憶吳山,山上森森吳相廟。

廟前江水怒為濤。千古恨猶高。

寒鴉日暮鳴還聚。時有陰雲籠殿宇。

別來有負謁靈祠。遙奠酒盈卮。

高啟《伍公祠》詩:

地大天荒霸業空,曾於青史嘆遺功

鞭屍楚墓生前孝,抉眼吳門死後忠

魂壓怒濤翻白浪,劍埋冤血起腥風,

我來無限傷心事,盡在吳山煙雨中。

又說:欈李一戰,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國臣屬於吳。那勾踐聽從了范蠡文種的復國大計,一方面將絕代佳人西施作為禮物送進了姑蘇城外的館娃宮,同時又厚禮重金賄賂權臣伯噽,離間吳國君臣。可憐興國重臣伍子胥忠而見疑,信而受謗,最後命喪屬鏤之劍。夫差還不解恨,將伍子胥拋屍江上,吳人憐之,立祠建廟,遂稱胥山或伍山。

徐渭《伍公廟》詩:

吳山東畔伍公祠,野史評多無定詞,

舉族何辜同刈草,後人卻苦論鞭屍;

退耕始覺投吳早,雪恨終嫌入郢遲,

事到此公真不幸,鐲鏤依舊遇夫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