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吸收不良綜合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吸收不良綜合徵是指各種原因的小腸營養物質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綜合徵。營養物質的吸收必須經過充分的消化作用。因此,廣義的吸收不良綜合徵包括消化不良與吸收不良,故又稱為「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徵」。許多疾病可引起本綜合徵,但其臨床表現及實驗檢查結果往往相似。吸收不良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其中脂肪吸收障礙最具特徵。[1]

病因

吸收不良綜合徵的病因繁多,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按病因及發病機理分為下列幾類:

一、 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

系小腸粘膜(吸收細胞)有某種缺陷或異常,影響營養物質經粘膜上皮細胞吸收,轉運。包括乳糜瀉(coeliac disease)和熱帶口炎性乳糜瀉(tropicsprue)等。

二、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

(一)消化不良

1、胰酶缺乏 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纖維囊腫、胰腺結石、原發性胰腺萎縮等。

2、膽鹽缺乏 如肝實質瀰漫性損害、膽道梗阻、膽汁性肝硬化、肝內膽汁淤積症、迴腸切除、腸內細菌過度繁殖(腸污染綜合徵)。

3、腸粘膜酶缺乏 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二)吸收不良

1、小腸吸收面積不足 如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徵)、胃結腸瘺、不適當的胃腸吻合術,空腸結腸瘺等。

2、小腸粘膜病變 如小腸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藥物性(新黴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蟲病,如賈弟蟲病,園線蟲病等。

3、腸壁浸潤病變 如淋巴瘤、結核病、克隆病、whipple病等。

4、小腸運動障礙 動力過速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影響小腸吸收時間,動力過緩如假性小腸梗阻、系統性硬皮病,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5、淋巴血流障礙 如淋巴發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傷、腫瘤、結核等)、血液循環障礙(門脈高壓症、充血性心力衰竭)。[2]

臨床表現

吸收不良綜合徵由於營養物、維生素、電解質吸收障礙,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主要臨床表現有:

一、腹瀉及其他胃腸道症狀

腹瀉為主要症狀,且最具特徵。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糞量多、不成形、色淡有油脂樣光澤或泡沫,有惡臭。也可為水樣瀉。少數輕症或不典型病例可無腹瀉。伴有腹鳴腹脹、腹部不適,但很少有腹痛。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及噁心、嘔吐

二、營養缺乏症狀

腹瀉發生後,由於蛋白質丟失及熱能供應不足,患者逐漸感乏力、消瘦、體重減輕,可出現貧血,下肢浮腫,低蛋白血症。

三、維生素及電解質缺乏症狀

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各種維生素缺乏或電解質不足的症狀。如維生素D及鈣的吸收障礙可有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維生素B族吸收不良可出現舌炎、口角炎、周圍神經炎等;維生素B12葉酸及鐵吸收不良可引起貧血;鉀離子補充不足可加重無力、軟弱、生理少尿、夜尿等。

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現外,還具有原發病表現。[3]

檢查

一、糞脂肪檢查

(一)蘇丹Ⅲ染色鏡檢 正常時糞中不出現脂肪滴,如>10滴/高倍視野,示脂肪吸收不正常。

(二)糞脂定量 正常<6g/24小時,>6g/24小時,可診斷吸收不良綜合徵。

二、脂肪平衡試驗

每日攝入試驗餐,含脂肪70克以上,連續6天。收集後72小時(第4-6天)糞便測定脂肪含量,計算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 攝入脂肪(後3天)-糞脂(後3天)/(攝入脂肪)×100正常值:>95%,低於正常指示脂肪吸收障礙。

三、D木糖吸收試驗    D-木糖(D-Xylose)為一種戊糖,口服後不經消化酶分解、直接經空腸粘膜吸收,不在體內代謝,從腎排出。如腎功正常、測定尿內D-木糖排出量可反映小腸吸收功能。方法:空腹口服D-木糖5g,收集5小時尿,測定尿中D-木糖。正常值:>1.25g(25%),1.0~1.2g為可疑,<1.0g(20%)為異常。    四、維生素B12吸收試驗

反映迴腸吸收功能,先注射維生素B121000ug,使體內飽和,口服60鈷標記維生素B122ug,收集48小時尿,測定60鈷量,正常值:>8-10%,2-7%為中度吸收不良,<2%重度吸收不良。多用於檢查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五、BT-PABA(又稱胰功肽)試驗

苯甲酰-L酪氨酸-對氨苯甲酸(BT-PABA)口服後,在小腸經糜蛋白酸酶分解,游離的對氨苯甲酸易被小腸吸收,經腎排出,收集6小時尿測定其排出量,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值:55~75%。

六、鋇餐X線全消化道檢查

可了解小腸分泌與運動功能及有關病變,如腸管擴張,狹窄、粘膜皺襞改變、憩室、瘺管等。

七、小腸粘膜活檢

可通過空腸鏡檢查或小腸粘膜活檢器,鉗取空腸粘膜活組織檢查,也可通過結腸鏡逆行插入迴腸末端取迴腸粘膜組織檢查,診斷價值很大。[4]

診斷

本病主要應與結核性腹膜炎,巨結腸及食物不耐受性等鑑別。

對於長期腹瀉、體重減輕的患者,特別是脂肪痢患者,應考慮到有吸收不良的可能性。此外,凡接受過食道部分切除術、食道胃切除術、胃全切除術、部分胃切除術、迷走神經切斷術、小腸切除術等手術的患者,有胰腺功能減退、肝膽疾病、盲襻綜合徵和其他需要作手術的小腸病變的患者的,均可能有吸收不良綜合徵的存在。[5]

治療

吸收不良綜合徵西醫治療

1、飲食控制:最好採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易消化、無刺激性的低脂肪飲食。

2、補充控制:原則是缺什麼補什麼。

3、對症處理:對於某些症狀特別明顯的患者,可在治療原發性疾病、控制飲食和給予充治療的基礎上,作酌情的對症處理,以緩解症狀。

4、抗感染:對伴有繼發性感染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吸收不良綜合徵中醫治療

1、濕熱內壅

【症見】腹瀉驟發,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便穢臭如蛋花湯狀,其間夾有黃色脂塊,日行數次或十數次,腹部脹痛,煩熱口渴,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茯苓、通草、車前子、木香、萆薛、生薏苡仁。

2、食滯胃腸證

【症見】腹脹腹瀉,大便黏滯,伴有不消化之物,或夾有黃色脂塊,臭如敗卵,日行數次;脘酸腹脹,瀉後痛減,噯腐吞酸,惡聞食嗅,嘔惡,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行氣暢中。

【方藥】焦山楂、焦神曲、陳皮、半夏、茯苓、連翹、黃連、厚朴萊菔子

3、脾虛濕盛證

【症見】脾瀉纏綿不愈,稍進油膩飲食即腹瀉,糞質清稀,夾有白色脂塊,腹中綿綿而痛,納呆,面色萎黃,消瘦乏力,小便清長,舌胖苔白或白膩,脈沉滑。

【治法】健脾燥濕,和中止瀉。

【方藥】黨參、茯苓、白朮、生甘草、桔梗山藥、白扁豆、砂仁、薏苡仁、白芍、蓮於肉。

4、脾腎陽虛證

【症見】腹瀉日久,糞質清稀或完谷不化,滑脫不禁,腹痛喜暖喜按,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舌胖淡、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澀腸止瀉。

【方藥:人參、白朮、肉豆蔻、訶子、罌粟殼、廣木香肉桂、白芍、生甘草。

中醫治療雖沒有西醫藥片的治療效果迅速,但是中醫可以調理脾胃,對人體有很好的作用。長期的吸收不良會引起體重減輕、消瘦、疲乏,而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也造成人體營養素的缺乏而患病。[6]

預後

本病一旦明確病因,多數病人常可在去除病因後自愈。少數病人經積極治療,也可恢復正常生活。對盲襻綜合徵、小腸腫瘤、胰頭腫瘤等患者,可手術治療,並注意隨訪。

預防

對於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於由膽道系統及胰腺疾病所引起的吸收不良應注意原發病的治療,胃腸道手術處理不當也是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應慎重處理手術傷口,此外還應注意預防寄生蟲等的感染。[7]

視頻

中醫按摩治療小兒消化吸收不良等症![8]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