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哲學就是為了追尋快樂 周國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哲學就是為了追尋快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哲學就是為了追尋快樂》中國當代作家周國平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哲學就是為了追尋快樂

人是唯一能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是「萬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當作尺子去衡量萬物,尋求萬物的意義。可是,當他們尋找自身的意義時,用什麼作尺度呢?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在埋頭扮演自己的角色,停下腳步,追問自己的內心,已經成了一種彌足珍貴的奢侈。這次,「全球通名家講壇」以「哲學的世界和企業家的世界」為題,請來哲人周國平,用哲學的思索慰藉現代人忙碌的心靈。

周國平不喜歡熱鬧,也不懂得應酬。由於哲學家的身份,總有人問他,什麼是幸福?人生的意義在何方?周國平只能笑答:「對生命的終極追索哪裡會有標準答案呢。」

【「哲學」了一輩子】

周國平一站上講台便說:「我可以說從事了一輩子的哲學工作。」1962年,他考進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以後趕上文革,被分配到廣西一個山溝里,待了10年。恢復高考以後,他又考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一直到現在沒有離開過。「我這一輩子就交給哲學了。」

周國平已年過60,但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有一股自然而然的書生氣。現在說一個人書生氣,潛台詞是此人有些不諳時務。曾經一次有記者問他,在目前的中國,哲學家這種身份有什麼象徵意義?他大笑:「落伍過時的人。」玩笑歸玩笑,有的時候他確實和當下社會錯落了半個節拍,「這沒什麼,我只是喜歡讀書罷了。」他從小就這樣。那時周國平家境貧寒,上初中時,從家到學校5站地的路途,他寧可步行一個小時,省下4分錢去中國書店買舊書。「那時候就覺得讀書是有意思的,自己是要一輩子做學問的。」後來,他慢慢明白,知識不是第一位的,精神追求才是。

文革期間,周國平在廣西一個縣城當縣委幹事,後來又去黨校當教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給農村幹部讀報,配合中央精神做一些宣傳。「我突然發現人類廣闊的精神世界和這裡沒有任何關係,覺得非常可憐、可怕。」生活年復一年的貧乏蒼白,看不到前途,周國平異常寂寞,唯一的安慰就是讀書,宣傳部書架上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寧全集》,他通讀了一遍,後來又在縣中學圖書館裡發現了一套解放前出版的《萬有文庫》,欣喜不已。他的人生態度是就在這時候確立起來,並漸漸牢固的。在那之後的歲月里,他把目光投注在自己的內心,投注於不間斷的思考之中,放棄了身外的世俗功名。

他享受這些思考,對於世界和人生的思考,而這兩個命題就是組建哲學的核心價值。「我要強調這是一種思考,任何哲學問題都是沒有終極答案的,就是讓你自己去想。如果有一本哲學教科書,把這些標準答案告訴你,我認為那都是冒牌哲學,哲學就是促使人思考。我們原來都說哲學是通過現象去把握世界的本質,但是現代哲學界基本上有一個共識,就是從德國哲學家康德以後,認為世界的背後沒有一個所謂的本質。實際上你對世界的認識,總是從一定角度出發,所以總是帶有一定的視角。從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世界便是不同的。」

【最重要的享受】

什麼是快樂?周國平借用伊壁鳩魯的觀點來下定義,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身體健康,靈魂寧靜,這是千金難買的財富。

「沒有一個哲學家認為縱慾就是快樂,我非常贊成托爾斯泰的觀點,從物質層面來看幸福的話,最高的物質幸福,對於個人來說是健康,對於人類來說是和平。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錢再多,如果沒有健康全是空的。我看到劉翔做的一個廣告,「有健康才有未來」,很簡單,但是個至理名言。」

享受生命還有一個方式就是閒暇,尤其是大自然中的閒暇。周國平講了一則德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波爾寫的小說:一個旅遊者到偏僻的漁村旅行,在海邊看見一個青年漁夫躺在漁船上曬太陽,他覺得這個場面很美,就開始拍照。快門聲將漁夫吵醒了,旅遊者就開始跟漁夫聊天,他告訴漁夫,你這麼年輕,不應該躺在這曬太陽。漁夫就問,我應該幹什麼?「你應該出海捕魚。」

漁夫接着問,「捕到魚以後呢?」

「捕到魚以後你可以賣錢啊。」

「賣了錢以後呢?」

「賣了錢以後你可以買一條更大的漁船嘛!」

「買了更大的漁船以後呢?」

「可以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啊!」

「那個漁夫又問,然後呢?旅遊者說,然後你可以四處旅遊,比如躺在海邊曬太陽了。漁夫說,那用不着,我現在就可以了。」

周國平停頓了一下,「我們賺錢是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生命得到享受嗎?但是有些人慢慢忘記賺錢只是手段,而把它當成了目的。實際上大自然的空氣和陽光是不用花錢的,就像李白詩中所言,『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大自然賜給我們那些最寶貴的東西,我們往往忽略了。」

周國平更看重普通生活的樂趣,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現在的他已經知道,天倫之樂自有人類以來,便嵌入生命最深處,恆古不變。「回憶我一生中幸福感最強烈的時光,其中一段就是青春期,突然發現有這麼多漂亮姑娘,覺得世界非常美好,那麼多未知的事情在等待着你,那種感覺非常好!還有一段就是當爸爸的時候,迎來了一個小生命,又一次感覺世界是全新的,每一天都不一樣的事情等待着你。」比爾?蓋茨有一張抱着兩歲女兒的照片,他自己在照片下面寫了一句話,「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感到最幸福。」

【諾貝爾獎最沒有經濟價值】

愛因斯坦曾經說,好奇心是科學的原動力;亞里士多德說,好奇心是哲學的源頭。對這個世界感到驚奇,或者對人生感到疑惑,於是開始思考人生的問題、世界的問題,這個時候哲學就開始了。

這一點,周國平從女兒啾啾的身上,體會了很多。啾啾5歲那年,突然告訴周國平,「我不願意長大,因為長大了以後會變老、會死。如果沒有時間該多好,沒有時間我就不會長大了。」她問父親,什麼是時間?時間是怎麼回事?

「一個地地道道的哲學問題,兩千多年來多少哲學家都沒有清楚這個問題,我怎麼和一個5歲的孩子說。所以我跟她說,寶貝,你提了一個特別好的問題,但是爸爸不知道,我們一起來想吧。」女兒認真琢磨了幾天又來找周國平,「爸爸,我知道時間是怎麼回事了,時間是一陣一陣過去的。比如說我剛才說的那句話,剛才還在,現在沒有了,想找也找不回來了,這就是時間。」啾啾經常會想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又有一回她問,「爸爸,這個世界另一個地方會不會有另一個我?」周國平一聽汗毛都豎起來了,趕緊打岔,「可能吧,說不定你還會遇到她呢。」哪知啾啾一聽特別生氣,馬上打斷周國平,「不會的!」轉過頭又去找媽媽,「媽媽有一天當你『老』了的時候,這個世界另一個地方,又會生出一個人來,但這個人跟你完全不一樣,但她就是你。」

有一本書就叫做《孩子都是哲學家》,他們剛到這個世界上來,充滿好奇心,並從這種好奇心裡得到巨大的滿足。周國平認為,這也是快樂的一個重要來源。「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之一彼得格拉斯,他發現『勾股定理』後非常興奮,殺了一百頭牛,大擺宴席來慶祝這件事情。當時發現這個定理,證明這個定理,一點經濟價值都沒有。但是,他們認為這是人類智力的偉大勝利,是最快樂的事情。」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卷中闡述了一個觀點,真正的自由王國,存在於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如果人類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還是用來生產物質資料,這樣社會還是一種低級社會,還是不自由的。享受精神活動,而不是為了生產物質,才是馬克思的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精神能力得到發展、得到滿足,本身就是價值,用不着用物質成果來證明它的價值。

諾貝爾物理學獎第一屆、第二屆是獎給了X光和電子,包括以後的原子能物理學、量子力學,一開始都是被看作是花錢最多而最沒有經濟效益的項目。「所以我覺得,我們中國文化太講究實用了。老有人問中國為什麼近代以來出不了大師,我覺得問題就在這裡,不承認精神本身獨立的價值,往往要用物質價值來證明它,這才是問題。」

周國平談情說愛話人生

周國平身穿黑夾克,戴黑框眼鏡,一舉一動非常文雅。講座時的他有幾分拘謹:「我這個人不太會說話,一講座就會緊張。」現場果然如此,不過這並不妨礙聽眾喜歡他,還是給予了陣陣掌聲。

整場講座中,最精彩的要算互動環節。聽眾通過遞紙條、發短信等方式,向周國平拋出了很多問題,有情愛的、有婚姻的、有人生追求的……沒想到周國平卻用剛柔相濟的招式一一化解,比如下面的兩個問答,就能看出他的厲害。

問:人文精神強調珍惜生命,英雄主義尊崇捨生忘死,兩者矛盾嗎?

答:兩者並不矛盾。在大義面前,選擇為正義付出無可厚非。但我們在某些利益面前,對一些付出和犧牲的提倡是不正確的。比如歹徒劫機搶錢,反抗便會機毀人亡,這種時候可以答應歹徒的條件(笑)。所以,要充分尊重個人的生命價值,這就是人文精神。

問:有人說「婚姻是黑社會,很恐怖」,你怎麼看?

答:這個問題很複雜。現在,兩性結合的自由度增加了,離婚的自由度也增加了。這種自由度的增加給傳統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面對這樣的狀態怎麼辦呢?愛情遵從理想原則,性遵從快樂原則,兩個原則是矛盾的,婚姻要將兩點結合起來困難當然大,但並非那麼恐怖。一旦兩個人在一起,要珍惜,也需要有歸宿感,所以有家庭是好的。但互相要給對方空間和距離,也不能懷有一旦得到便洋洋得意,總有勝利在握的姿態。特別是我們的男同胞,在面對出軌的誘惑時要主動迴避。在生活中,如果某一方出軌了,我想採取的應該是寬容態度。

5歲始寫日記,只因不白吃 周國平 口述

人要尊重情感的價值,外在的經歷不能長久留存,只有將其轉化為內在的財富,才能留住人生的一點一滴,所以我從小就有記日記的習慣。


我5歲就開始寫日記了,說起記日記,最初也就因「不白吃」。每次只要家裡一煮好吃的,之後我就會把它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我吃了什麼」都記下,從不白吃(笑)。

我17歲考上北大哲學系,這所學校也算挺有名氣的吧,不過那個時候的哲學課程很枯燥,很多作品都不能在課程中讀到,於是我經常逃課,躲到圖書館或者別的地方,看中外文學名著,大學期間讀了很多書。愛因斯坦《論教育》說:「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我覺得挺有道理。

1986年,我41歲,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尼采:在世界的轉折點上》,比韓寒、郭敬明他們差多了,人家十幾歲就會寫東西,還有作品問世呢![1]

作者簡介

周國平,男,漢族,1945年生於上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