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大鼓書的劉蘭鳳(王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唱大鼓書的劉蘭鳳》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唱大鼓書的劉蘭鳳
七十年代末,家鄉還沒有電視,人們茶餘飯後的最大享樂,就是聽聽西河大鼓。
天色剛有點擦黑,小清河南岸的莊戶人家裡,便響起了「咚咚咚」的大鼓聲。鼓聲悠揚,仿佛是學校的預備鈴,提醒人們快快到場。那些正在廚房裡忙活的嬸子大娘們,就焦灼不安起來,加快了手裡涮鍋洗碗的節奏。父輩們猛吸幾口煙,然後將煙頭摁滅在鍋頭或方桌的一角,起身抓起一件外衣,便出了門。
通常是大人們走在前頭,屁股後跟着成群的孩子。孩子們的肩上手裡大都扛着長條凳或提着小板椅,還不安分地嘻鬧着,你扛我一下,我推你一把。大點兒的孩子則學着說書人的調門唱:閒言碎語不多講,但表那好漢武二郎……你不得不服孩子們的好記性,對大鼓書里精彩的唱念,能背得一字不漏,模仿得有聲有色。那時流行的西河大鼓書有《岳家將》巜呼家將》《烈火金剛》還有巜平原槍聲》等。故事情節是記不住了,留在記憶深處的是那種氛圍。台下坐着黑壓壓的一大片人,說書的眯着眼,帶着濃重的鼻音,三言兩語來段開場白:「天不早了,人也來了不老少了,來的來到了,不來的睡覺了。各位父老兄弟姐妹們,您穩坐在旁,聽俺這啞喉嚨破嗓子給您慢慢道來。」然後左手舉起鴛鴦板,當滴個當,滴滴個當,右手敲起大鼓,唱一段,念一段。聽書的人忘卻了白天的勞累,忘記了焦心的煩惱,跟着進入了故事的說唱中。
我記憶最深的是老藝人劉蘭鳳,荊家鎮周董村人,老人出生在1925年,於1987年因病離世。劉蘭鳳與評書藝人劉蘭芳師出同門,都是西河大鼓名家趙玉峰的得意門生,後因劉蘭芳唱功不好,才改說評書。
劉蘭鳳的西河大鼓在東北三省乃至天津丶山東等地小有盛名,可以說是走一處火一處紅一地。她的表演感情真摯,演唱韻味醇厚,說表生動自然,是當代難得的說書藝人。她的鴛鴦銅板和大鼓敲打得上下翻飛,板是板,點是點,眼是眼,極富韻味。她的念白口齒清楚,娓娓道來,她的唱字正腔圓,高亢激越,既有東北人的暢快「嘎嘣脆」,又有梨園人的氣質風韻。據她大女兒董西玲介紹,劉蘭鳳九歲開始學藝,師傅趙玉峰對她口傳心授,言傳身教。好在劉蘭鳳天資聰慧,敏而好學,模仿能力極強。短短兩年的時間,硬是把巜金鞭記》巜楊家將》兩部長篇熟記於心。
不瘋魔不成活。劉蘭鳳對西河大鼓的痴迷,真正到了迷狂狀態。在學習的十幾年裡,劉蘭鳳沒有留過長發。偷偷瞞着師傅把自己的辮子給鉸了。她嫌頭髮長梳洗起來浪費時間,省下梳頭的時間多背幾部書。她拒絕一切來自世俗的應酬,把一切置之度外,滿腦子就一樣,西河大鼓。她的西河大鼓,夠得上是帥美逼真,三弦走下把,注意短巧和抑揚頓挫,伴奏隨腔,注意突出人物的內在情感。比如說《施公案》中的朱光祖,人物不但有撇兩小胡,而且向上翹翹着。這在戲曲里,是最容易解決的,演員戴上髯口,觀眾一看就清楚了。而在西河大鼓裡則不行,因為大鼓中的人物是靠說出來的。為此,劉蘭鳳整整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對着穿衣鏡反覆練習,設計了許多種動作,最後終於把朱光祖演活了,那就是,右手從左臉過去,劃個圓形往右一拽,兩撇向上翹翹的小鬍子便形象地表現出來。在她看來,塑造人物光外形有了還不行,演員對人物還得心裡有,心裡有了,刻畫出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有一年,她在營口演出《薛仁貴征東》中的「淤泥河薛禮救駕',當說到唐王馬困沙灘,蓋蘇文舉刀相逼的時候,薛禮飛身上馬,高聲喊道:「主公勿驚,臣薛禮來也!說着,劉蘭鳳一翻身,左腿獨立,右腳向後拳舉,身往前傾,驚得觀眾站起身來朝上看,好象白袍小將薛禮真的來了。
再如,說唱《大隋唐》,當說到「秦瓊賣馬」時,秦瓊來到單雄信的莊上,因為落魄,不願見買馬之人。然而單雄信又非常好交好為,見馬又是匹黃驃馬,一心想見到賣馬人。為了表現單雄信身材高大魁梧,性格豪爽,她說到這往上一長身,丁字步站立,右手向上一伸,手掌向前。左手向下伸,手掌向後。站這麼一個身段動作,就把單雄信的英雄形象刻畫了出來。比如人的眼神,戲曲里常用「瞟」一眼,來表現男女之間的情意。但同是一個瞟,也有正邪之分。武松為人正直,瞟時正氣。西門慶也用「瞟」,可就透着邪氣,帶着賊相。因為他心術不正。「飄」是偷着看人一眼的動作,所謂「飄你一眼」這在大鼓書里也經常用到。譬如故事裡的一對新人對面坐着說話,你來了,坐在一邊,她心裡想着你,但又不便正面看,於是臉衝到別的方向,兩個眼珠由下向上在眼眶裡打一個圓圈,假裝沒看見你,可是在眼珠子轉動的時候,己經看到你了。「眇」有那麼點兒似看非看的意味。比「飄」更輕飄,滑溜,只是用眼睛像陣風似的向你掃一下。瞟丶飄丶眇,三個字在字典上是冷冰冰的解釋,而到了劉蘭風這裡,就活靈活現,細微的差別,不經意間就捕捉到了,這就是藝術的奧妙。
按說西河大鼓沒有多少大的動作,但就在這方寸之間,卻要苦練三五年。首先是端正姿勢,先站正了,精丶氣丶神都有了,然後舉步。走的時候,身上丶臉上依然要保持住立正亮相的姿勢和精神,同時要注意提氣,上半身要離開骨盆,下身就會顯得輕捷。氣球灌滿了氣不是往上浮嗎,人也是這個理,要是鬆了這口氣,就會感到兩腿拖累,下身沉重,也就不美了。
1962年,國家處於困難時期,劉蘭鳳響應黨的號召支援農村建設,由天津回到丈夫的家鄉,山東省桓台縣荊家鎮周董村安家落戶。貧瘠的年代小村是落寞的,但有了劉蘭風的西河大鼓,就有了熱鬧的生活。劉蘭風在鄉下擅演唱中短篇書目。這些大多是師父口傳心授的實詞書,後經劉蘭鳳反覆潤色,更加精緻上口。她在立足傳統、保留精華的基礎上又形成了「死書活說」的獨特風格。針對不同階層的群眾,採取不同的說唱方式。比如《呼家將》,他以優美的唱腔、生動的抒情征服上層聽眾,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時,唱完頭板立即放下板,開始「破題」,用大眾化的語言,把這段書的故事娓娓道來,然後再唱原詞。即使文辭深些,聽眾也能明白。有些深奧的典故,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入解說,增強了大鼓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真正達到了雅俗共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她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接受方式,不斷對原來的腔調和演唱技巧進行改革。把地方戲曲、民族小調中的精華吸取到西河大鼓中來,並根據聽眾的地域特點適時改變腔調,使鼓書演唱更加優美動人、親切感人。為了加強這一曲種的表演效果,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她拜師習武,主攻太極,能打出漂亮的拳腳。他身輕如燕,一招一式重視細節變化,從微小處入手帶聽眾入境。
劉蘭鳳從天津回桓台的二十多年裡,她走遍了惠民地區和淄博市的大部分城鄉,可以說紅極一時,眾人競相追捧,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往來不斷。如伊善清、陳道至、楊少初等,都是西河大鼓書有聲望的好演員。
1984年4月,60歲的劉蘭鳳參加淄博市老藝人欣賞會,由她創作的《我是說書人》充分表達了劉蘭鳳台上風光,書里精彩,台下風霜,磨礪艱辛的一生,她用自己的才智奉獻給人們最美好的作品,值得珍惜和傳承。
還是用老藝人劉蘭鳳的《我是說書人》來結尾吧!「走上台來我深鞠躬,我認真的說唱請您靜心的聽,一把三弦一面鼓,鴛鴦銅板拿在手中。我一人就是一台戲,既有將來又有兵,有男有女有老也有少,有文有武有奸也有忠。我能叫數九隆冬下透雨,也能讓六月的天氣大雪冰封。說關公講武松林黛玉孫悟空,四大名著您摻和着聽。我為好人祈福壽,我為壞人念喪經,說書人宣傳的是公平正義,鞭撻醜惡贊精英。看起來說書有許多的好,要把書說好了也不輕鬆,首先是自己要有大愛,是非善惡分得清,先學會手眼身法步,行腔歸韻吐字清,嘴皮子上的功夫很重要,字正腔圓才好聽。七十二行皆有道,條條大道出明星。學一門技藝不容易,磨斷琴弦唱啞了喉嚨,用心學用心聽,心有靈犀一點通,在台上一曲時間短,台下要苦練多年的基本功。我師姐我師妹,我師弟我師兄,我們把老師的教導記心中,德藝雙馨為榜樣,當好文藝輕騎兵,為俺家鄉添風采,為給祖國爭光榮,我們把中華真善美,唱到東西南北中,讓西河大鼓代代傳承,我們一直在攀登。」[1]
作者簡介
王華,原名王慶路,男、漢族,山東淄博桓台縣荊家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