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桑塔亞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喬治·桑塔亞那 |
---|
出生 1863年12月16日 逝世 1952年9月26日(88歲) 學派 實用主義、自然主義 專業領域 哲學家、散文家、詩人、小說家 |
喬治·桑塔亞那(英語:George Santayana,1863年12月16日-1952年9月26日)。出生於西班牙馬德里,隨後移居美國,為著名西班牙裔美國哲學家、散文家、詩人、小說家。年輕時曾在哈佛大學學習,獲得了學士學位。之後回到歐洲居住。在這期間,桑塔亞那未放棄西班牙國籍。主要哲學著作包括與他人合著的《批判實在論論文集》(1920),還有《懷疑主義和動物信仰》(1923)、《存在的領域》(1927~1940)等。
桑塔亞那的最著名的一句話為「那些不能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1]
個人生活
1863-1886年。桑塔亞娜在西班牙生活了八年,在波士頓生活了四十年,在歐洲生活了四十年。1886-1912 年,是哈佛研究生和教授的時期,他喜歡跨大西洋去歐洲旅行。1912-1952年,是退休教授在歐洲寫作和旅行並最終以羅馬為家。
1912年,桑塔亞那辭去了哈佛大學的職務。1920年之後,他開始在羅馬過冬,並最終終年在羅馬生活直至去世。在歐洲的40年間,他撰寫了19本著作,並拒絕了幾個享有盛譽的學術職位。他的許多訪客都是美國人,包括他的助手丹尼爾·科里(Daniel Cory)。在後來的生活中,桑塔亞那在財務上很舒適,部分原因是他1935年的小說《最後的清教徒》(The Last Puritan)成為出乎意料的暢銷書。他在經濟上協助了包括伯特蘭·羅素在內的許多作家,即使在哲學和政治存在上有根本分歧。
桑塔亞那的小說《最後的清教徒》是一部小說,以主人公奧利弗·奧爾登的個人成長為中心。他的作品部分是自傳,包含了他許多敏銳的見解和妙語。桑塔亞那撰寫了許多主題的書籍和論文,包括較淺的哲學,文學批評,思想史,政治,人性,道德,宗教對文化和社會心理學的影響,都頗具智慧和幽默。
儘管他關於技術哲學的著作可能艱深,但他的其他著作更易於理解。桑塔亞那是詩人和劇作家,並留下大量的書信,很多直到2000年出版。像托克維爾一樣,桑塔亞那從外國的角度評論美國的文化和品格。像他的朋友和導師威廉·詹姆士一樣,他以文學方式撰寫哲學。艾茲拉·龐德將桑塔亞那納入眾多文化參考中。
美的本質
審美價值
在桑塔耶納的《美感》一書中,他首先討論了美的本質問題,並從對審美價值的闡釋開始。桑塔耶納認為,探討美的本質問題的美的哲學是一種價值學說,因此,「美學是研究『價值感覺』的學說」。桑塔耶納對比了道德與審美價值,他認為「審美判斷主要是積極的,也就是說,它是對好的方面的感受,而道德判斷主要地而且基本上是消極的,亦即是對壞方面的感知。區別的另一因素是:在審美感受中,我們的判斷必然是內在的,是根據直接經驗的性質,而決不是有意識地根據對象畢竟實用的觀念;反之,道德價值的判斷,如果是積極性的話,則往往根據它可能涉及的實利意識。」桑塔耶納認為,所有價值從某方面說是審美價值,只有審美價值才能帶來幸福,真和善到了超越功利的境界時,就變成了美。他寫道:「假如我們試圖從人生中消除一切苦難,象世俗有時想象的那樣,我們將會發現,構成純粹幸福的東西除審美快以外所余無幾。感情和欲望的滿足,是我們人間幸福的主要寄託,它們本身就帶有一種美感的色彩,……當真理再無其它實際的用途時,真理就宛若一片風景。」在價值學說方面,桑塔耶納走向一種泛審美主義,將人生最高價值歸結為審美價值。這種看法自有審美文化學方面的積極意義,並且有人性之情本體的依據。但他對審美價值與道德價值等價值的區分,亦有尚未解析的矛盾。
視頻
參考文獻
- ↑ George Santayana (1905) Reason in Common Sense, volume 1 of The Life of Rea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