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義縣新港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港鄉地理位置照片來自
新港鄉行政區域照片來自

新港鄉位於嘉義縣西北端,東接民雄鄉,西以北港溪為界與雲林縣北港鎮為鄰,南隔朴子溪與嘉義縣太保市相接,北隔北港溪與雲林縣元長鄉毗鄰。

全鄉行政區分為二十三村,計有宮前村、宮後村、大興村、福德村、古民村、中莊村、海瀛村、大潭村、西莊村、月眉村、月潭村、溪北村、菜公村、中洋村、三間村、安和村、潭大村、南港村、板頭村、共和村、埤子村、南崙村及北崙村等村落。

全鄉總面積66.049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 1,901.67平方公里之3.74﹪,屬都市土地利用面積為991公頃,非都市土地利用面積為5,791公頃。


關於新港鄉

新港地名源自於清嘉慶年間的『新南港 』,新港街面四大莊是南港港漳州人疏遷至麻園寮,所形成的新聚落,目前行政區分為23村,範圍涵蓋清領時期的古笨港、打貓西堡與牛稠溪堡(下六莊)。[1]

新港是個氣質出眾的地方,總被形容是地靈人傑、人文薈萃。街道巷弄間,不經意便能發現古厝、古蹟的蹤影。有源長歷史的聚落,便總是能夠散發出一種不急不徐的小鎮氣息,古意盎然、韻味十足。

新港原名笨港,是昔日種植胡麻的地方,古名「麻園寮」。居民大多原居號稱「開台第一村」的古笨港。清領時期,笨港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也是盛極一時的大市鎮,素有「小台灣」的稱號。而後卻因為一連串的天災人禍,導致居民遷移至現址。現今的新港市街原本只是個位於古笨港南方的小聚落,舟車往來頻繁,十九世紀後期,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嘉南平原上重要的市集貨物集散地。但最後卻因河道淤積,喪失了原本的港口機能,而終於沒落成一個平凡的村落。

70年代,新港子弟林懷民,帶著他所創辦的雲門舞集回到新港表演,深深觸動了新港人對自己故鄉的情感與認同,因此在新港在地與旅外子弟的協力下,成立了「新港文教基金會」,自此為新港帶來了蓬勃的生機。基金會不但積極推動社區營造、投入新港的文史研究,也鼓動了在地的人文活動、社區營造及寺廟尋根,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回到自己的家鄉,一起深耕鄉土,成就了一段「老鎮新生」的佳話。新港人的努力,值得他們為自己感到驕傲。[2]


歷史沿革

新港境內在史前時期,曾經是原住民洪雅平埔族活動的場所,四處可見梅花鹿奔馳,來自中國與日本的漁民海盜,有時會在這裏歇歇腳,先民把這一河口港稱為笨港。

笨港大略位置在今的新港水月庵北港的碧水寺之間,西元一六二一年(明天啟元年 ),顏思齊帶領著鄭芝龍等部眾,在笨港登陸,建立笨港十寨,引來漳泉先民拓耕墾殖,聚落漸成。至前清康熙時期,不僅是對外貿易的港口,也是盛極一時大市鎮『笨港街商賈輳集』臺屬近海此為最大。

十八世紀中期,舟車駢闐的笨港街,已有小台灣之稱。

一七五○年(乾隆十五年)濤濤的笨港溪(今稱北港溪)氾濫將笨港街一分為二,成了笨港南街(笨南港)與笨港北街(笨北港), 乾隆 47年,漳泉械鬥泉人攻打笨南港,漳眾驚散,南港街頻遭焚搶,受害尤深。

殷商出走,四年後又發生林爽文事件,板頭厝、南港街等七莊園遭燒殺擄掠、焦土毀莊,爾後又因笨港溪曲流氾濫,連年踵至,一連串天災人禍導致笨南港漳民於嘉慶初年,競相移徙至東南方的麻園寮,稱為新南港。原南港街稱舊南港,後因河道淤積,港口機能漸失,而終至沒落成一村落。

新南港延續了笨港街漳人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信仰,是古笨港延伸的新聚落。直到清末因地名太長,而改稱為『新港』。 日據時期(大正九年)實施地制改正,一則因『新港』地名本島境內數處,再則因新港已遠離河港位置,故而將新港更名為『新巷』,直到民國卅四年戰後才恢復為『新港』。

三百多年來,滄海桑田,新港居民歷經拓墾,遷移與再生,胼手胝足,先人在此台灣墾殖的重鎮,留下許多拓荒的史實和珍貴的文化古蹟,在悠悠歲月中,讓今人思古溯源流。[3]

鄉徽意涵

新港鄉-鄉徽意涵照片來自

【紅色】

1. 本鄉香火鼎盛的『奉天宮』廟頂之屋簷

2. 為本鄉英文名稱HSIN-KANG英文名稱字母縮寫H

【黃色】

1. 小火車其所代表之意涵,為本鄉最著名的及最引以為傲的 社區營造典範『鐵路公園』

2. 小火車冒出的3個小煙團,代表本鄉最古早的名產『新港飴(雙仁潤)』

【綠色】

向上微微翹起的綠色線條所代表之意涵:

1. 本鄉是農業鄉鎮代表本鄉向上提昇農業生產

2. 代表本鄉的鄉親都是親切熱情,臉上隨時充滿者笑容,是一個【微笑的故鄉】[4]


新港美食

新港美食照片來自

新港在地人都推這6家

  • 碗粿財 白嫩香Q
  • 陳氏姊妹蒸餃 現擀現包
  • 新港鴨肉羹 湯頭溫潤偏甜
  • 阿燕豬腳飯 媽祖同意才開店
  • 大樹腳阿欽伯粉圓 Q彈不黏牙
  • 吳家魯熟肉 沒過多調味就好吃[5]


新港鄉景點

大潭村精忠廟

大潭村是新港鄉第一大村,以林姓為大宗。相傳十七世紀上半葉,有一林姓男子從南靖縣永豐里侖仔社渡海來台,一路上並恭請抗金名將岳飛的神象護祐。到了大潭村後,一開始是在自家供奉,後來子孫愈來愈多,就在村裡建廟供奉,成為嘉義縣唯一的一座岳王廟,也是全台第一座東度來台、歷史最悠久的精忠廟。

古笨港縣丞署

雲林縣的北港鎮和嘉義縣的新港鄉南港村一帶,過去被叫作「笨港」。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笨港街設置笨港公館。十五年後,即雍正九年,福建總督劉世明認為笨港地區煙戶繁多、姦良莫辨,於是上奏添設縣丞一名,因此而有了笨港縣丞署。縣丞署最早是設在笨港街的磚仔窯,一直到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 才遷至北港溪南岸的板頭厝,也就是現在的新港鄉板頭村。

頂菜園鄉土館

頂菜園鄉土館是一個已獲得勞委會補助的鄉土計劃園區,由陳明惠先生一手打造。陳明惠是嘉義人,他為了不讓人忘記早期的鄉土生活,親手重現了台灣五○年代的鄉土農村生活,透過創意的發想,在土生土長、一輩子未曾離開過的新港鄉頂菜園,一磚一瓦的塑造成一個世外桃源。園區內為了徹底呈現農業時代的景觀,甚至不建圍牆,且到處都可以看到廢物利用的巧思,極具鄉土原味。

園區內有很多台灣五、六○年代的農作器具和家庭設備。像是八仙桌、石磨、石臼、簑衣、牛車、古甕、老式電話機、郵筒、紅眠床、長板凳,以及過去販賣家用品的雜什車…等等。甚至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嘉義客運售票亭,在被淘汰之後被陳明惠保存下來,也是全嘉義最後一個早期客運的產物,可謂是「縣寶級」的珍品。而這所有的文物,全都放在一個用木製電線桿所做成的小木屋裡,別具風味。

登雲書院

登雲書院是台灣過去在嘉義的四所書院中,唯一設在嘉義縣的,其他三所都在嘉義市內。除了登雲書院改建為文昌國小,以及其中的玉峰書院改建為祭祀保生大帝的震安宮之外,其餘兩所皆已毀壞殆盡。

登雲書院最早成立於清道光2年(西元1832年),當時叫作登雲閣,直至道光15年(西元1835年),才改為更有書院規模的登雲書院。「登雲」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頁獻良多、與地方仕紳合力集資創立書院的王得祿將軍,取其「平步青雲」之意。然而,七十年後,登雲書院遭逢兩次大地震被夷為平地,一直到五十多年後,即民國52年(西元1963年)才在遺址上成立了現在的文昌國小。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

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是台灣省立博物館(現為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八個分館之一。於民國85年(西元1996年) 5月23日正式開館經營。

教育館內的展示室一共有三樓。一樓提供給台中科博館作巡迴展出。二樓是文化展示室,分為各種文物區,包括古地圖、古文書、古農具竹編、考古挖掘文物,以及新港的各種文化呈現,如宗教、禮儀、教育、生活…等等。這一區可說是新港歷史的代表,也是鄉土教學的極佳場所。再往上走,三樓就是岩石、礦物、動物標本展示室。這裡所有的標本原本都是寶壇博物館的所有物,是日治時代台灣的三大博物館之一。裡面設有三架偏光顯微鏡投影機,專門提供遊客觀察各種岩石構造成份,還有156片岩石載玻片標本,能夠透過投影機顯現各種岩石成分的顏色紋路。整個自然史教育館具有極高的教育意義,也是當地國小極佳的校外教學去處。

新港台糖復興鐵橋

台糖「嘉北線五分仔鐵道」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台糖公司北港糖廠)經營,交通嘉義北港間,始於明治44年(民前一年),採收期間運搬原料甘蔗,平時運肥料與工廠副品,後來連接縱貫線負起拖運農產品、生活用品等任務,嘉北線隨著北港朝天公與新港奉天宮的香火鼎盛,而成為糖鐵的黃金路線,也是沿線居民出入、學生上下課搭乘的重要交通工具。

民國五、六十年時為嘉北線的黃金時期,尤其是每年的農曆元月至三月的進香期,每班列車載著滿滿的香客,最興盛時期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點(一天最多三十二班次;期中固定班次為二十二班,其餘十班為加班車),每日載客約五、六千人之譜,從明治四十四年(民前一年)開始到七十一年止,載運乘客足有七十二年歷史。 因軌距只有國際線火車的一半,俗稱為「五分仔鐵道」的糖鐵,隨著糖業的發展催促著南陽平原的開發,糖業運輸鐵道也成了南部沿線鄉鎮的重要命脈。

新港鐵路公園

新港鐵路公園位於奉天宮前約一百公尺處,配合早期台糖小火車,也就是俗稱的五分仔車所使用的嘉北線鐵路,形成一個長方形的休閒地。嘉北線鐵路是明治四十四年由日本人所建造,起自嘉義市,行經竹圍仔、北社尾、三間厝、新港、板頭厝、灣仔內等站,最後到達北港,全長達18公里,軌距762公厘。

縣定古蹟奉天宮

聞名全台的新港鄉奉天宮是三級古蹟,原本建於諸羅縣外九莊笨港街上,清康熙三十九年(西元1700年) 由當地居民合建而成,主要供奉湄洲媽祖,當時叫作天后宮。嘉慶四年(西元1799年),笨港溪氾監,天后宮遭洪水沖毀,暫時移到麻園寮,即今日的新港。後來當地居民集資建廟,合力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 間完工落成,正式定名為「奉天宮」。

板陶窯

板陶窯位於新港鄉板頭村的一片綠色稻田裡,它原本是藝昌陶藝廠,是全國第一家利用隧道窯技術生產廟宇剪黏和交趾陶的工廠。後來增設了「板陶窯文化館」,推展交趾陶文化,成為台灣特有的交趾陶花園。[6]


視頻

【逍遙遊】嘉義縣新港鄉 • 輕旅行!

《新港傳神》紀錄新港鄉在地廟宇與文物 20190627 公視中晝新聞

全台首座溫室展示中心 落腳嘉義新港鄉-民視新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