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嘎仙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嘎仙洞,位於中國大興安嶺北部的一個洞穴,西南距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約10公里,為北魏官方認定的鮮卑拓跋部起源地。

嘎仙洞位於一道花崗岩峭壁上,洞口西南向,離地25米。該洞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米。西壁有隸書銘文201字,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遣大臣李敞所刻,其內容與《魏書》等古代史書記述相符。

1980年7月30日,中國考古學家米文平等人在此發現石刻祝文,結合當時在洞內發現的陶器碎片等,認定此處即為史書中記載的北魏祖庭。但該洞是否確實就是拓跋鮮卑的發源地,史學界尚有爭論。

2007年6月23日,嘎仙洞洞頂發現石窟遺蹟[1]

該洞現為拓跋燾森林公園的一個重要景點,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簡介

嘎仙洞(GaxianDong) 興安嶺上最大的天然石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大興安嶺北段的密林深處,距鄂倫春自治旗府西北約10 公里,甘河支流嘎仙溝東側的花崗岩絕壁上。洞穴坐北朝南,洞底高出澗流25米,洞口略呈三角形,高12米,寬19米,洞口前有平坦陽台,洞內進深南北約92米,東西約28米,高約20餘米,宛如大廳。洞中有石桌、石椅,洞內分東、西、南3岔洞,均具耳室,氣勢雄偉幽邃。距洞口15米處有岩刻祝文201字,據其內容可證明系史籍所載拓跋鮮卑族的遠祖「石室」、「祖宗石廟」。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鮮卑人的發祥地,著名北魏王朝創建者拓跋珪、拓跋宏即為出自嘎仙洞的鮮卑族後裔子孫。岩壁祝文即為北魏世祖派遣中書侍郎李敞赴嘎仙洞祭祖時所銘刻。

主要景點

據《魏書》載,烏洛侯國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

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嘎仙洞為天然大型山洞,離地面25米。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內南北長90餘米,東西寬約28米,穹頂最高處20餘米,略分為前、中、後3室,面積約2000平方米。洞內幽暗深邃,石壁平整。1980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洞內發現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書侍郎李敞祭祖時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側石壁上,共19行201字。字體古拙,介於隸楷之間。這一重大發現,證明了嘎仙洞就是《魏書》中提到的拓跋鮮卑的祖廟石室[2]

視頻

嘎仙洞 相關視頻

拓跋鮮卑根祖地--鄂倫春嘎仙洞
鄂倫春 嘎仙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