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棱杆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棱杆蒿又名荊芥(Nepeta cataria L.),
別名:香荊薺、線薺、四棱杆蒿、假蘇,是唇形科、荊芥屬多年生植物。
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
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入藥用其乾燥莖葉和花穗。
鮮嫩芽小兒鎮靜最佳,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
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
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祛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基本信息
中文名:荊芥
學名:Nepeta cataria L.
二名法:Nepeta cataria
族;荊芥族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管狀花目
科:唇形科
亞科:野芝麻亞科
屬:荊芥屬
種:荊芥
分布區域:自中南歐經阿富汗,向東一直分布到日本,在美洲及非洲南部。
多年生植物。莖堅強,基部木質化,多分枝,高40-150厘米,基部近四棱形,上部鈍四棱形,具淺槽,被白色短柔毛。
葉卵狀至三角狀心臟形,長2.5-7厘米,寬2.1-4.7厘米,
先端鈍至銳尖,基部心形至截形,邊緣具粗圓齒或牙齒,草質,
上面黃綠色,被極短硬毛,下面略發白,被短柔毛但在脈上較密,
側脈3-4對,斜上升,在上面微凹陷,下面隆起;葉柄長0.7-3厘米,細弱。
花序為聚傘狀,下部的腋生,上部的組成連續或間斷的、較疏鬆或極密集的頂生分枝圓錐花序,
聚傘花序呈二歧狀分枝;苞葉葉狀,或上部的變小而呈披針狀,苞片、小苞片鑽形,細小。
花萼花時管狀,長約6毫米,徑1.2毫米,外被白色短柔毛,內面僅萼齒被疏硬毛,齒錐形,
長1.5-2毫米,後齒較長,花後花萼增大戍瓮狀,縱肋十分清晰。花冠白色,
下唇有紫點,外被白色柔毛,內面在喉部被短柔毛,長約7.5毫米,冠筒極細,
徑約0.3毫米,自萼筒內驟然擴展成寬喉,冠檐二唇形,上唇短,長約2毫米,
寬約3毫米,先端具淺凹,下唇3裂,中裂片近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4毫米,
基部心形,邊緣具粗牙齒,側裂片圓裂片狀。雄蕊內藏,花絲扁平,
無毛。花柱線形,先端2等裂。花盤杯狀,裂片明顯。
子房無毛。小堅果卵形,幾三棱狀,灰褐色,長約1.7毫米,徑約1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
味辛;微苦;性微溫。[1]
1、《本經》:味辛,溫。
2、《醫學啟源》:氣溫,味辛苦。
歸經
入肺、肝經。
1、《綱目》:入足厥陰經氣分。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肝二經。
3、《本草匯言》:足厥陰、少陽、陽明經。
功效主治
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
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用於感冒,
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用於感冒,麻疹透發不暢,便血、崩漏、鼻衄。
①《本經》:主寒熱,鼠瘺,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
②《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
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③孟詵: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④《食療本草》:助脾胃。
⑤《食性本草》: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
⑥《日華子本草》:利五臟,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熱食並煎茶,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
⑦《本草圖經》: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
⑧《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並敷毒瘡。治吐血。
荊芥穗,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熱痛,消腫,除諸毒,
發散瘡癰。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風熱,通肺氣鼻竅塞閉。
⑨《綱目》: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
目中黑花,及生瘡,陰頹,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臨床應用
1、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治瘡瘍時毒,腫痛發熱,
左手脈浮數者:荊芥、防風、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食遠服。
2、荊芥解表湯(時逸入方)治風寒感冒:
荊芥、防風、蘇葉、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陳皮6g,神曲9g,生薑2片,蔥白2段。水煎,日服1劑。
當歸、生地黃、赤芍藥、白芷、防風、薄荷葉、梔子仁、黃芩、桔梗、連翹各1.5g,甘草1g,銼作1服,水煎服。
藥理作用
用人工發熱的家兔,口服荊芥煎劑與浸劑2克(生藥)/公斤,無甚解熱作用。在體外,高濃度(1:100)有抗結核桿菌之作用。
附方
1、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2、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
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3、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
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溫服。(《局方》荊芥湯)
4、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
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磁器內,煎成膏;余滓三分,
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
5、治大便下血:
(1)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麵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2)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簡便單方》)
6、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干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
7、治小便尿血:荊芥、縮砂,等分。為末。糯米飲下三錢日三服。(《瀕湖集簡方》)
8、治痔漏腫痛:荊芥煮湯,日日洗之。(《簡便單方》)
9、治癃閉不通,小腹急痛,肛門腫疼,無問新久:
大黃(小便不通減半)、荊芥穗(大便不通減半),等分。
各別為末。每服一、二錢,溫水調下,臨時加減服。(《宣明論方》倒換散)
10、治一切瘡疥:荊芥、金銀花、土茯苓,等分。
為末,熟地黃熬膏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匯言》)
11、治風毒寡癧、赤腫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
荊芥穗四兩。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
煎至五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攪勻服之,日三服。(《聖惠方》)
12、治腳椏濕爛:荊芥葉搗敷之。(《簡便單方》)
藥物配伍
1)荊芥配防風,加強祛風解表作用。
2)荊芥配薄荷,一氣一血,可加強解表發汗之效。
3)荊芥配僵蠶,祛風解表,治濕勝帶下等症。
4)荊芥配白礬,祛風化痰之效增強,用治風痰壅盛,小兒驚風。
5)荊芥配石膏,治風熱頭痛。
6)荊芥配槐花炭,祛風止血,用治腸風下血。
7)荊芥配升麻炭,升清陽,止出血。
8)荊芥配大黃,清熱通便。
9、當歸荊芥治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