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本紀-《史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五帝本紀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夏本紀》 屬史類文學作品,創作於西漢時期,作者是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司馬遷。作品中主要記述了夏朝的歷史。夏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括夏在內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布於中國境內。到唐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並傳給其子,從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1]

作品名稱:夏本紀 作品別名:史記·夏本紀 作品體裁:傳記
作品出處:《史記》 創作年代:西漢 作    者:司馬遷

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2]

《史記》中將相和

作品原文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等:比較。】之未有賢於鯀者,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殛:流放遠方。】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堯崩,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敏給:敏捷。】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稱以出:指人們以禹之聲為音律的標準,以禹之身為尺度的標準。】;亹亹【亹亹:勤勉的樣子。】穆穆【穆穆:莊嚴的樣子。】,為綱為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傅:《尚書》作「敷」,是劃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土,行山表木【表木:伐木為路標。】,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底部有釘齒的鞋,一說為類似滑竿的交通工具。】。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至于衡、漳。其土白壤【壤:柔土。】。賦上上錯【錯:指冀州某些地區可繳納上中等賦稅。】,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為。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海【海:據《尚書·禹貢》,應為「河」。】。

濟、河維沇州【沇州:即兗州。】:九河既道【道:同「導」,疏通。】,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黑墳:沃土。】,草繇木條【草繇木條:草木繁茂。繇,茂盛。條,高大。】。田中下,賦貞【貞:應為「下下」之訛。】,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貢漆絲,其篚【篚:圓形竹筐。】織文,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潟:鹽鹼地。】,厥田斥鹵。田上下,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畎:山谷。】絲、枲【枲:麻。】、鉛【鉛:指錫。】、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酓:山桑樹。】絲,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蓺。大野既都【都:通「瀦」,水停聚的地方。】,東原厎平。其土赤埴墳【埴墳:粘土。】,草木漸包【包:通「苞」,草木叢生。】。其田上中,賦中中。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狄:通「翟」,長尾野雞。】,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臮:同「暨」,及,與。】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陽鳥:候鳥。】所居。三江既入,震澤致定。竹箭【竹箭:泛指各種竹子。】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上雜。貢金三品【金三品:指金、銀、銅三種貴金屬。】,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島夷卉服【卉服:蓑衣。】,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

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雲土夢:雲夢,古湖澤,一說即洞庭湖。】為治。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干、栝、柏,礪、砥、砮【砮:石箭鏃。】、丹,維箘【箘:竹筍。】、簬、楛。三國致貢其名,包匭【匭:匣子。】菁茅,其篚玄纁璣組【璣組:絲繩穿的珠串。】,九江入賜大龜,浮於江、沱、涔、漢,逾於雒,至於南河。

荊、河惟【惟:通「維」。】豫州:伊、雒、瀍、澗既入於河,滎播既都,道荷澤,被【被:通「陂」,指築堤防。】明都。其土壤,下土墳壚【墳壚:黑色的硬土。】。田中上,賦雜上中。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磬錯:打磨玉磬的石頭。】,浮於雒,達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其土青驪【青驪:青黑色的鬆散土壤。】。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鏤:硬鐵。】、砮、磬,熊、羆、狐、狸、織皮【織皮:毛織物。】,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亂:橫渡。】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所同。荊、岐已旅,終南、敦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都野。三危既度【度:通「宅」,可居住。】,三苗大序。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璆、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汧【汧:通「岍」,山名。】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于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逆河:黃河入海處,因海潮逆流而得名。】,入于海;嶓冢道瀁,東流為漢,又東為蒼浪之水,過三澨,入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迤北會於匯【匯:通「淮」,淮水。】,東為中江,入于海;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泆:同「溢」。】為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北至於涇,東過漆、沮,入於河;道雒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東北入於河。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四奧:四方之內。奧,同「墺」,可定居之地。】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滌原:疏通水源。原,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修,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台:我,天子自稱。】德先,不距【距:違。】朕行。」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總:連杆帶穗的禾。】,二百里納銍【銍:禾穗。】,三百里納秸服【秸服:去掉杆和芒的穀物。】,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采:為天子服役。】,二百國【任國:管理國家事務。】,三百里諸侯【諸侯:聽候天子之命。侯,通「候」。】。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夷:指奉行天子常法。】,二百里蔡【蔡:指只奉行天子刑法。】。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蠻:指以文德招撫。】,二百里流【流:指自由流動,即不強制朝貢。】。

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訖:盡。】於四海。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賓士。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修,思長,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難之。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寬而栗【栗:威嚴。】,柔而立【立:堅定。】,願而共【共:同「恭」。】,治而敬,擾【擾:順服。】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強而義,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蚤:通「早」。】夜翊明有家【家:卿大夫的封地。】。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國:諸侯的封地。】。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績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樣子。】。」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服:承受,忍受。】於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繡服色,女明之;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聽。予即辟,女匡拂【拂:通「弼」,輔佐。】予。女無面諛,退而謗予。敬四輔臣。諸眾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

帝曰:「毋若丹朱傲,維【維:通「唯」,只。】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於家,用絕其世。予不能順是。」禹曰:「予娶塗山,辛壬癸甲【辛壬癸甲:代指四天。】,生啟予不子【不子:指沒有回家看兒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於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九成:演奏九次而禮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為興事,慎乃憲,敬哉!」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叢脞:瑣碎之事。】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辟:同「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六卿:天子六軍的主帥。】申之。啟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五行:這裡指天命。】,怠棄三正【三正:三政,指正德、利用、厚生。】,天用剿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左:戰車載三人,左持弓箭,右持矛戈,中間的人駕車。】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僇:通「戮」,殺。】於社,予則帑僇【帑僇:刑罰連及子女。也作「孥戮」。】女。」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少康立:據《索隱》《正義》考證,有窮氏的后羿驅逐太康而當政,到帝相時篡位,後來寒浞殺后羿當政,至少康時才復國。司馬遷並未採用這些史料。】。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方:通「仿」,仿效。】,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

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陶唐:帝堯的後裔。】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台,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放:流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會計:指天子對諸侯論功行賞。】也。

[3]

創作背景

《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司馬遷認為,從前黃帝以天為法,以地為則,顓頊、帝嚳、堯、舜四位聖明帝王先後相繼,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堯讓位於虞舜,虞舜因覺自己不能勝其任而不悅;這些帝王的美德豐功,萬世流傳。因此作《五帝本紀》第一。[4]

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夏陽(在今陝西韓城西南)人。出身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官至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隨父到長安,先後求學於董仲舒和孔安國門下。二十歲開始遊歷名山大川,所到之處均考察風俗,採集史跡傳說。繼承父親太史令的職位後,司馬遷得以飽覽朝廷藏書,又隨漢武帝到各地巡遊,增長了見識;他同時開始着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親寫一部「名主賢君、忠臣死義之事」的通史的遺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時因友軍接應不力身陷重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司馬遷因上疏為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處以宮刑。受此大辱,司馬遷憤不欲生,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決心「隱忍苟活」。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完成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相關視頻

1、老梁:為什麼《史記》是中國歷史書上最獨一無二的?別的沒法比!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百度,2018-10-21
  2. 《史記》到底是一部怎樣的史書?,百度,2018-10-21
  3. 《夏本紀 原文及注釋,5000yan,[引用日期 2022-12-09]
  4. 霍松林 趙望秦.宋本史記註譯(第十冊).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1:3291,[引用日期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