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糧油學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津市糧油學會,位於天津市,糧油類型學會。
學會簡介
天津市糧油學會(以下簡稱學會)由天津市糧食局天津輕工業學院(現天津科技大學)發起,經市科學技術協會同意,市社團管理局批准於1992年5月正式成立。
學會性質
學會是由我市從事糧食倉儲、糧油加工、食品生產、飼料加工、機械製造[1]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生產、教學、科研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的學術性社會團體。
業務範圍
學會的業務範圍:圍繞糧油科技重點課題,開展學術交流,組織學術研討;開展科學論證和技術諮詢服務,接受委託承擔科技項目的評估和鑑定;組織群眾性、社會性科普活動,為有關單位開展科普活動提供決策建議;溝通與國內外相關學術團體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聯繫與交流;向有關部門反映糧油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呼聲,組織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等。
領導機構
學會的領導機構是理事會。設理事長一名,副理事長若干名。工作機構是秘書處,設秘書長和副秘書長。每年召開會員大會研究討論重大事宜。原天津市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現中國糧油學會副會長,天津市工程系列糧油專業高級職稱評委會主任孫瑞擔任學會第1-5屆理事長至今。
建設成就
經過十餘年建設,學會現有團體會員單位44個,其中:不同所有制企業38個,高等院校3個,科研單位 3個;下設糧食儲藏和油脂加工兩個專業分會。學會也已成為組織健全、工作自主、活動規範、人員自聘、經費自籌的成熟群眾團體,社會凝聚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按照「圍繞中心,發揮優勢,銳意創新,竭誠服務」的工作思路,學會在科技人員培養和科技原始創新等方面,努力為會員單位服務。 學會通過 「天津市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優秀科技論文」、「優秀團體會員」和「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和推薦體系,2005年,學會向市和國家有關部門委託評審了三位理事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獲得了批准。在學會評選的基礎上,推薦會員單位「新型擠壓蒸煮方便麵加工技術與設備」、 「維A強化食用油的研發項目」,參加2006年度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評選,分獲二、三等獎。同年,學會協助會員單位標承接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成品糧儲存保鮮技術和設備設施的研究開發」課題。培養了糧油科技帶頭人和科技成果,推動了我市糧油科技進步。
2005年學會在倉儲專業分會開展了科技創新「五個一」活動(儲備糧庫每年主研或參與一項科研課題;撰寫一篇較高質量的技術論文[2];參加一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組織一次較高水平的專業培訓;制定一個專業人員培養計劃」),推動了學會各專業活動的全面開展。2007年,各會員單位共向學會報送科技創新成果10項;報送科技論文27篇。學會以創新成果研討會和學術年會的方式進行了交流。今年適逢學會成立15周年,學會編輯發行了《天津市糧食倉儲技術論文集》、《天津市糧油學會成立15周年紀念專輯》和《天津市糧油學會2007年度科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匯編》營造了行業科技創新學術氛圍。
5月,按照天津市科技周活動組織委員會的部署,學會組織了天津「重點糧食加工企業節能降耗座談會」、「大型油脂加工企業節能減排研討會」和「2006年度糧食倉儲科技攻關成果交流會」三項市級重點活動,推動了「節能減排 安全健康」主題在糧油行業的進一步落實。10月25日在濱海新區召開的「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2007年學術年會」上,學會作《積極開展節能減排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重點發言,引起大會的重視。
在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的新形勢下,天津市糧油學會將致力於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服務體系,努力為企業創新服務,推動糧油科技事業的跨越發展。
歷史沿革
天津市糧油學會成立於1992年5月。此前,歷經了天津市麵粉工業技術研究委員會、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和天津市糧食局科學技術協會等發展過程。
麵粉工業技術研究會
「天津市麵粉工業技術研究委員會」成立於1950年9月(簡稱技研會)。業務上接受中國食品工業工會天津市委員會的指導。
成立初期,技研會由21名委員組成,其中常務委員7人。壽豐麵粉公司技師馬兆鵬任會長,副會長為福星麵粉公司技師林昌富和恆大麵粉一廠技師岳鶴齡。委員會下設組織、研究和學習三個組。
技研會有18家大、中、小型麵粉廠參加。粉、麥樓技術人員316人為會員主體。後來發展到1千多人。依照會員人數各廠分別成立研究小組1-3個,組織基層技術研究活動的開展。
技研會主要任務是,幫助企業診斷疑難技術症狀,解決重大技術難題;開展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改進技術,提高產量質量;組織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
技研會成立初期正值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學習北京前路出粉,實現產量翻番。通過技研會的組織推動,使我市寸日產量由7.62袋提高到11.29袋 。當年,中國食品工業工會天津市委員會與天津市麵粉技術研究委員會,共同編寫了《打破保守思想學習前路出粉-小麥制粉經驗匯集》,受到了全國同行業的關注。
技研會的組織形式在天津首屈一指,全國同行業也不多見。技研會的工作受到了時任天津市市長黃敬同志及中國食品工業工會等有關部門領導的好評。隨着研究範圍的擴大,1956年技研會更名為「天津市糧食局技術研究委員會」。60年代初 ,技研會開始小麥搭配比例、洗麥機着水、合理的潤麥時間、麵粉灰分等制粉應用理論的研究,並編輯近40期油印技術資料供各廠參考,推動了糧食加工技革技改的開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技研會的活動停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鼓舞下,技研會恢復活動。1979年1月市糧食局技術研究委員會更名為「天津市糧食局工業技術研究會」隸屬市科學技術協會領導。同時改選了理事會,岳鶴齡為會長,徐國祥為副會長。
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
1984年6月5日,天津市糧食局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在大直沽糧庫召開首屆會員代表大會。與會189名會員代表選舉產生了由29人組成的理事會,劉丕昌為儲藏技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冉玉賀任會長,劉春和任秘書長,張承光任副秘書長。會議通過了《天津市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章程》。
儲藏技術研究會成立當時,天津市的儲糧條件正值由土圓倉向磚圓倉、立筒倉快速發展時期,新倉型的建成使用給儲糧技術創新提出了新的課題。為此,儲藏技術研究會在大中型鋼砼立筒倉、鋼板倉、磚筒倉儲糧與害蟲防治,不同容量立筒倉、房式倉機械通風降溫等八個方面課題組織技術攻關。與此同時,由劉丕昌題寫刊名的《糧食儲藏》會刊(月刊小報)連續出版了20餘期,及時報道了我市課題攻關成果以及國內外科學保糧新動態,推動了新形勢下科學保糧原始創新的開展。
1996年,根據市科協對學會建設的要求,市糧食局以「津糧科(1996)17號」文件,將「天津市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和「天津市糧食局工業技術研究會」,更名為「天津市糧油學會糧食儲藏專業分會」和「天津市糧油學會麵粉專業分會」。研究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創新。截至2006年底,我市約有三十項儲糧技術成果通過了國內和我市專家的鑑定。其中,屬國內首次試驗成功的有十六項。獲原商業部、天津市政府科技進步獎的有六項,獲市商委獎勵二項。
糧食局科學技術協會
1984年11月,天津市糧食局科學技術協會(簡稱局科協)成立。局科協是市糧食局黨委領導下的、由市糧食局系統科技人員組成的群眾組織。是年1月,選舉產生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會由49名委員組成,孫瑞任主席。
局科協會成立後,市科學技術協會決定將「天津市糧食局工業技術研究會」歸口市糧食局科協領導。隨後,市糧食局所屬7個公司和11個廠、庫相繼建立了科協組織。到1990年全市糧食系統共有科協單位20個,會員1227人。1981至 1990年,市糧食局通過局科協、局工業技術研究會和市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論證,用於技術改造投資累計15980萬元,完成技術改造項目156個,為糧食系統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努力。
天津市糧油學會
市糧油學會是由全市糧油行業從事糧食倉儲物流、糧油加工、食品生產、飼料加工、糧油機械製造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生產、教學、科研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市糧油學會在天津市科協、市社團局的領導和市糧食局、中國糧油學會的支持下開展工作。
市糧油學會自1992年5月成立,在以後近10年時間裡,學會與市糧食局科協的辦事機構是一套人馬兩快牌子。在市糧食局的支持下,兩會工作上統一互補,適應了轉型期糧油科技事業的發展需要。隨着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加強自身建設,規範管理,增強對會員和會員單位的服務能力的同時,學會的自主活動、自主發展、自我約束能力也得到了不斷提高。
學會成立15年來,進行了三次換屆選舉,1992年7 月產生的首屆理事會由32名理事組成,人員主要來自市糧食局系統。1998年2月產生的第二屆理事會擴展到46人。2005年4月,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新一屆理事會,理事發展到55人。40個會員單位中有近半數來自合資、外資、民營糧油加工企業和科研院所、中央駐津單位。 學會的社會凝聚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參考文獻
- ↑ 機械製造的成型方法有那些? ,搜狐,2021-09-06
- ↑ 論文的定義和種類是什麼? ,搜狐,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