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都廣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奧古斯都廣場 |
---|
|
奧古斯都廣場(英語:Augustusplatz)是一個位於德國城市萊比錫市中心東端的廣場,是該市最大的廣場,也是歐洲最大的廣場之一。除此,也是該市內城環路的一部分及電車網絡的中心樞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所有建築物被摧毀,它是最美麗的廣場之一。
目錄
歷史
奧古斯都皇帝改變了羅馬
羅馬從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與神化統治者的趨勢是一致的。凱撒是第一個體驗到這種神聖化的人,在那之後,皇帝被等同於神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跟隨凱撒的奧古斯都皇帝改變了羅馬。據說他發現羅馬是一座磚砌的城市,但當他死後,他留給羅馬的卻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這與事實相去不遠,因為在奧古斯都統治的四十年裡,他實際上重建了整個城市,最重要的是,他重建了羅馬廣場。
改造曾是貧民窟的羅馬
在奧古斯都的長期任期(西元前27年至西元14年)之前,羅馬是一個沒有吸引力,甚至不安全的城市。它有一百萬人口,犯罪、腐敗、投機和管理不善導致寺廟被忽視,公共結構崩潰。這個城市的許多地方都是貧民窟。大火持續爆發——在西元前16年、14年、12年和7年——洪水肆虐低窪地區。奧古斯都的努力之一是試圖使城市的中心恢復秩序。一場大風暴過後,他要求研究一下屋頂的瓦片。他還建立了一個新的供水系統,修復了82座寺廟,增加了公共建築和街道維修的開支,甚至建立了一支由600名奴隸組成的消防隊。[1]
希臘化的構圖思想
他最初的努力之一是完成凱撒廣場,該廣場在西元前44年凱撒遇刺時就沒有完成。廣場呈長方形,規模與舊廣場相似,但向北擴大,並通過一個門戶與之相連。凱撒的神殿是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坐落在廣場盡頭的一個高高的講臺上。構圖的基本思想是希臘化的,但它的簡單和有序使它成為一個原型。
羅馬從共和國向帝國的轉變與神化統治者的趨勢是一致的。凱撒是第一個體驗到這種神聖化的人,在那之後,皇帝被等同於神成為一種普遍的做法。跟隨凱撒的奧古斯都皇帝改變了羅馬。據說他發現羅馬是一座磚砌的城市,但當他死後,他留給羅馬的卻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這與事實相去不遠,因為在奧古斯都統治的四十年裡,他實際上重建了整個城市,最重要的是,他重建了羅馬廣場。 [2]
命名
今天廣場的歷史始於 1785 年,位於城牆內的Platz vor dem Grimmaischen Tor廣場,由城市建築師Johann Carl Friedrich Dauthe 設計。1839 年,它以薩克森第一任國王弗雷德里克·奧古斯都命名為奧古斯都廣場。
數度更迭終定名
1928 年,社會民主主義市政府將其重新命名為卡爾馬克思廣場,儘管這個名字被證明不受歡迎,甚至在報紙文章和城市規劃中也被忽略了。1933 年納粹將其重新命名為奧古斯都廣場,1953 年又改名為卡爾馬克思廣場,最後在 1990 年德國統一之日,又恢復為現在的奧古斯都廣場。
建物組成
曾受大戰破壞失去原貌
它現在由北邊的歌劇院、南邊的 Neues Gewandhaus(與Mendebrunnen)和萊比錫大學的主要建築組成,包括西邊與市中心接壤的City-Hochhaus Leipzig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破壞和東德激進的城市規劃政策都意味著奧古斯都廣場已失去其歷史面貌:現已關閉的中央車站、新建的 Radisson SAS Hotel(原名:Hotel Mercure、Interhotel am Ring、Hotel Deutschland)和大學綜合體均以 1960 年代或更晚的風格主要由混凝土和鋼材建造而成。例如,在 1968 年 5 月,被炸彈炸毀的奧古斯都和幾乎沒有受損的大學教堂 ( Paulinerkirche ) 都被炸毀。
受爭議的地下停車場
從 1989 年 9 月 4 日到 1990 年,星期一發生了示威遊行。從 1996 年到 1998 年,在奧古斯都廣場下建造了一個地下停車場,有許多入口和通向廣場的通風井,其建設被證明是有爭議的。停車場的八個裝有樓梯間的發光玻璃圓柱體尤其受到嘲笑,被戲稱為「Milchtöpfe」或牛奶瓶。
重新設計
2002年至2004年間,大學新主樓或Paulinum的建設引發了一場關於大學教堂可能重建的激烈爭論。雖然希望在 2009 年為大學建校 600 週年而完成該綜合體,但該大學現在預計將在 2013 年完成。它的禮堂和山牆屋頂讓人想起前奧古斯都和被拆除的教堂的風格。奧古斯都廣場大部分是根據建築師埃里克·範·埃格拉特的計劃重新設計的。
參考資料
- ↑ 奧古斯都廣場 Forums Of Augustus
- ↑ 奧古斯都廣場 Forums Of Augustusawhous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