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伯溫故里(書房)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好戰》旨在闡述窮兵黷武的嚴重危害性,以儆執國政者應慎重戰事。

它認為,戰爭本來是與德治相違背的,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它。人君不可依恃國大民眾而隨意發動戰爭。一旦窮兵黷武,好戰不止,勢必導致國家敗亡。從全篇內容看,這裡所說的「好戰」,實際是指那些侵略、掠奪的不義戰爭。

《好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1]

譯文

兵器是殺人害命的兇險器具,戰爭是違背德治的暴力行動,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國君不能以自己的國家大、人口多,就傾盡全力地進行征伐,使戰爭無休無止,最後導致國家敗亡,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發動戰爭如同玩火一樣,不息滅它,必將帶來自我焚毀之禍。所以,恃強好戰,用兵不止,其禍患將產生於來不及轉身的瞬間。誠如兵法所說:「國家雖然強大,好戰必定滅亡。」

隋朝在煬帝楊廣統治時期,國家並非不強大,人口並非不眾多,然而,由於楊廣嗜好武力與戰爭,不斷尋釁用兵,征戰無休無止,等到戰爭態勢突變而出征高麗的隋軍兵敗遼東城下的時候,國內的禍亂由此而接連發生,(最終導致煬帝及其隋王朝喪身滅國的可悲下場)。這難道不為後世人所恥笑嗎?唉!身為國君的人,怎可不慎重戰事啊!

原文

夫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實不獲已而用之。不可以國之大,民之眾,盡銳征伐,爭戰不止,終致敗亡,悔無所追。然兵猶火也,弗戢,將有自焚之患;黷武窮兵,禍不旋踵①。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②

隋之煬帝③,國非不大,民非不眾,嗜武好戰,日尋干戈,征伐不休,及事變兵敗遼城④,禍起蕭牆⑤,豈不為後世笑乎?吁,為人君者,可不慎哉!

注釋

①禍不旋踵:旋踵,旋轉腳跟,亦即向後轉身;不旋踵,謂來不及轉身。全句意思是,禍患產生於來不及轉身的瞬間。

②國雖大,好戰必亡:語出《司馬法·仁本第一》。

③煬帝:即隋煬帝楊廣。隋文帝楊堅之第二子。自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即帝位,至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被殺,在位僅十四年。

④兵敗遼城:指隋大業八年至十年(公元612~614年),隋煬帝連續三次進攻高麗之戰,隋軍皆大敗而歸。因高麗地處遼東方向,故稱兵敗遼城。

⑤禍起蕭牆:語出《論語·季氏篇》。蕭牆,即門屏,古代宮室用以分隔內外的當門小牆。禍起蕭牆,喻指起於內部的禍亂。本篇這裡所指,一是國內各地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二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楊玄感起兵反隋和宇文化及等人殺死煬帝之舉。

作品介紹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2]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明弘治十七年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李贊,稱該書是「極用兵之妙」,在兵家視之, 《百戰奇法》是中國古代分條論述戰法的兵書。約成書於北宋末。明崇禎本《韜略世法》稱該書為南宋末謝枋得編輯,原作者已不可考。清雍正後被更名為《百戰奇略》,題明劉基撰,實系清人偽托。現有明刻本存世,10卷,3萬餘字[3]

視頻

好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

  1. 《百戰奇略》簡介,快照頁 - 搜狗百科,2019-11-05
  2. 在歷史長河中,世界上有哪些經典軍事理論和著作?,網易,2019-03-22
  3. 百戰奇法,豆丁網,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