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威斯坦·休·奧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威斯坦·休·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年2月21日-1973年9月29日)出生於英國約克。

奧登是20世紀的主要文學影響者。曾任牛津大學詩歌教授。

奧登的詩,如變色龍一般能以任何詩句形式寫詩,他此舉聞名於世。

1948年,普利策獎得主。

早期

奧登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在童年時代就隨父母移居伯明翰,並在牛津大學基督堂接受教育。小時候,他受到托馬斯·哈迪(Thomas Hardy)和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以及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傑拉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和古英語詩句的詩歌的影響。

在牛津大學,他作為詩人的早熟便是顯而易見的,他與兩位作家斯蒂芬·斯潘德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結成了終身友誼。

1928年,從牛津大學畢業,同年,他的詩集《詩集》以私人出資的方式出版。

職業成功

1930年,在TS艾略特(TS Eliot)的幫助下,奧登(Auden)出版了另一本同名的詩集(Poems),其中包含了不同的內容。該系列的成功使他成為20世紀文學界的主要影響者之一。

從那時起,他就以其無與倫比的技術技巧和幾乎以每一種可以想像的詩歌形式寫詩的能力而受到讚譽。他機智非凡,經常模仿其他詩人的寫作風格,例如狄金森WB葉芝亨利·詹姆斯

1930年代後半期的詩歌反映了他到政治上受摧殘的國家的旅程。他根據1936年至1939年該國內戰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備受讚譽的西班牙文選。

變色龍般的寫作能力

奧登因其變色龍般的寫作能力而備受讚譽,他將流行文化,時事和白話納入他的作品;而且他的才智廣泛,從眾多文學,藝術形式,社會和政治理論以及科學和技術信息中輕鬆汲取了靈感。幾乎可以以每種詩歌形式寫作。他的作品影響了有抱負的詩人,流行文化和鄉土語言。他在《方和長方形:散文》(根據洛克伍德紀念圖書館 (1948年)的《現代詩歌》集 》中說:「首先,詩人是一個熱愛語言的人。」

移居美國後,奧登的作品從政治影響力轉向顯示更多宗教和精神主題。在美國發行的另一本專輯《另一個時代》以他許多最受歡迎的詩歌為特色,包括1939年9月1日《美術博物館》。

1948年,他的詩作《焦慮時代》(Age of Anxiety)獲得普利策獎。儘管奧登以詩歌聞名,但他還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和作家。

獲獎

博林根詩歌獎。

美國圖書獎和美國文學勳章。

普利策獎。

作品

威斯坦·休·奧登[1]

1939年9月1日

我坐在第五十二大街的一家下等酒吧里

猶豫不決,憂心忡忡

那些聰明的希望吐出這虛偽墮落的十年:

憤怒與恐懼的電波周旋於地球上光明與變暗的土地之間,

擾亂我們的私人生活;

死亡那不便言及的氣味侵犯著九月的夜晚。


精湛的知識可以 揭示這整場侵犯

從路德至今

它把一種文化逼得瘋狂,

看看發生在林茨的事,

多麼巨大的心像造就了一個精神變態的神:

我和公眾都知道

所有的學童在學習什麼

對他們施以邪惡

他們就報以邪惡。


流亡的修昔底德清楚

一次演講所能道出的關於民主的一切,

以及獨裁者的所為,

面對一座毫無知覺的墳墓

他們講述陳詞濫調;


他在著作中分析的一切,

被攆走的啓蒙運動,

習慣性疼痛,

的管理以及憂傷,

我們必須再度忍受。


在中立的空氣中

盲目的摩天大樓用它們完滿的高度宣告集體人的力量,

每種語言都傾吐出無效的富於競爭的藉口:

有誰能長久活在 一個歡愉的夢里;

在鏡子外面他們凝視,

帝國主義的面孔和國際性罪孽。


吧檯周圍的張張面孔

粘住他們尋常的一天:

燈不能熄滅,

音樂必須一直演奏,

所有的常規共同謀劃

讓這個堡壘採用家裡的傢具;

以免我們得知置身何處,

迷失在鬼魂出沒的樹林,

孩子們從未幸福或快樂

他們害怕黑夜。


權威人物呼出的最強勁的軍事垃圾

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粗暴:

瘋子尼金斯基所寫的

關於迪亞吉列夫的一切

就像出自正常人的內心;

因為每個男人和女人

骨子裡繁衍的謬誤

求著無法獲得之物,

並非普遍的愛

而是孤身一人被愛。


從保守的黑暗

進入倫理生活

密集的乘客們來了,

重復著早上的誓言:

「我將忠誠於妻子,

我將更專注地工作,」

無能的統治者醒來

繼續他們的強制性遊戲:

此時誰能讓他們解脫,

誰能讓聾子恢復聽覺,

誰能為啞巴代言?


我所佔有的只有聲音

用來拆解折疊的謊言,

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頭腦中浪漫的謊言

以及其建築高聳入雲的

權威者的謊言;

沒有任何事物如同這個國家

沒有任何人單獨存在;

飢餓讓公民或警察別無選擇

我們必須相愛或者死去。


夜晚毫無設防

我們的世界在昏睡,

然而,在正義互換信息之處

譏諷的燈光在閃動

點綴著各處:

也許,我就像它們一樣,

由愛和塵土構成,

被同樣的虛無與絕望圍攻,

放射出一束堅定的光芒。[2]

個人生活

1935年,奧登與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女兒埃里卡·曼(Erika Mann)結婚。婚禮並沒有持久,因為這是她獲得英國公民身份並逃離德國納粹的便利婚姻。

喜愛旅行的奧登曾訪問過德國,冰島和中國。奧登的中國之旅正逢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他與其同伴小說家克里斯多福·依修伍德合著了《戰地行》一書。

他的旅行為他的詩歌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的詩歌經常從字面上或隱喻上敘述那段旅程地所聞或追求。

1939年,移居美國。在池塘的這一側,他遇到了他的另一個真正的呼喚-他的終身伴侶,詩人切斯特·卡爾曼。奧登最終成為美國公民。

1972年,隨著身體的衰弱,離開美國,回到了牛津。他在奧地利擁有一所房子,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1973年9月29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去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