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狄金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艾米莉·狄金森 | |
---|---|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國傳奇詩人。出生於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而平靜受正規宗教教育。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女尼般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七百餘首;生前只是發表過七首,其餘的都是她死後才出版,並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狄金森的詩主要寫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誼、愛情。詩風凝練婉約、意向清新,描繪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強,極富獨創性。
人物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國傳奇詩人。出生於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而平靜受正規宗教教育。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女尼般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七百餘首;生前只是發表過七首,其餘的都是她死後才出版,並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狄金森的詩主要寫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誼、愛情。詩風凝練婉約、意向清新,描繪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強,極富獨創性。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在一八八六年與世長辭 [1] ,她被視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美國詩人最著名的佼佼者是美國文學之父歐文,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她深鎖在盒子裡的大量創作詩篇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大禮物。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獲得青睞,然而周遭眾人對她的不解與誤會,卻絲毫無法低損她豐富的創作天分。艾米莉驚人的創作力為世人留下1800多首詩,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與新近發現的25首。 狄金森的祖父是阿默斯特州學院的創始人。父親是該鎮的首席律師,思想保守。狄金森從小受到正統的宗教教育,因而青少年時代的生活既平靜又單調,平常很少外出,只旅行過一次。
狄金森曾在如今極富盛名的頂尖女子學院曼荷蓮學院(MountHolyokeCollege)學習,她是一個反應機敏、說話幽默、思路開闊的少女。離校回家後,狄金森仍然住在當時她出生的房子裡,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大都是在她出生的房子裡度過的,這棟磚造房屋是由她的祖父在緬恩街上所建造。因為經濟上的困難,狄金森家在1840年賣了這棟房子,移到北歡樂街的房子住了十五年,後來愛德華·狄金森在1885年又把這棟房子買回來。艾米莉最喜歡這棟房子的地方,就是東邊的溫室,她在那裡種了許多冬天能開花的植物,並且在窗戶邊的小書桌上,她寫了許多詩,過着孤寂隱居的生活。她認為世界如此喧鬧不安,她要遠離開它,退避到用自己的靈魂建築的小天地里。狄金森的青年時代,有兩個人對她的生活產生過影響,一個是頂尖文理學院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College)的校長納德·漢弗萊,另一個是在她的父親律師事務所任職的青年律師本明傑·牛頓。他們對她的學習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尤其是牛頓經常指導她應該讀些什麼書和怎樣讀書,啟發她認識和諧和完整的自然界蘊含的美。牛頓還經常為她宣講加爾文派的宗教思想,使她接受了加爾文派的內視思想以及關於天性美和世界冷酷的觀念。這些思想成了她生活的信條並後來形象地反映在她的全部詩作里。
人物生平
瑪莎·狄金森·比安棋(Martha Dickinson Bianchi)是艾米莉的侄女,也是家族最後的倖存者。她繼承了這棟房子,並在一九一五年將它賣給當地的教區牧師。接下來這一年,這棟房子被重新裝修,也拆掉了溫室。在拆掉這片斑駁的牆壁時,其中的一位工人發現了一本皮面的書。顯然它是被藏在牆壁里或是塞在縫隙間,在這個時候艾米莉已經是安賀斯特家喻戶曉的名字了。結果這位木匠不但是個愛詩人,還是她的崇拜者之一,他一打開這本書就發現,原來這是艾米莉的日記。他告訴自己的孫子,他感到一陣「狂亂的顫抖」。因為這個發現是如此令人震驚,所以他將這本書藏在他的午餐盒裡,並在工作結束後把它帶回家。在他仔細閱讀每一頁之後,他告訴自己,他應該將這本日記送交給能夠將之公諸於世的人。但他念了又念,越來越被詩人的魔咒所吸引,竟然開始想象自己是她的密友。於是他說服自己,無需將這本日記送交出去。最後,在良心譴責的問題完全克服之後,他將這本書藏在臥房一個橡木箱子裡。接下來的六十四年之間,他常取出閱讀,直到他完全將日記內容熟記為止,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在一九八零年他以八十九歲的高齡逝世,在此之前他將這個收藏告訴他的孫子(因為他的獨子比他還早離開人世),同時也坦承自己閱讀的快感,總是摻雜了無休止的罪惡,他要求孫子想辦法彌補自己的過失。然而,這位孫子也繼承了對詩的熱情,他的良心也很容易麻木不仁。所以他一方面計劃將這本日記永遠占為己有,另一方面也決定該如何處置它。經過了許多年,這本書的編輯通過了許多渠道,在當事人都匿名的條件之下,獲取了這份珍貴的文件。
現在,經過將近七十五年的延宕之後,這本書終於能滿足所有狄金森迷的需要。這本日記是一本小小的、深棕色的書,大約是五乘七英寸的大小,裡面的空白頁被設計為做任何形式的書寫。裡頭的記載每則都有日與月的日期寫在抬頭處,不過年份的記載只出現過一次。日記是用墨水寫的,劃掉或修改的字並不多。有可能艾米莉先以鉛筆為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日記打草稿,就像她寫詩的方式一樣,但是其中的幾則記載卻好像又有別種做法。日記開始於一八六七年的三月,結束於一年多之後,一共有一百零二則記載,顯然其間的間隔從幾天到一星期都有。第一則記載說明了,為什麼艾米莉·狄金森要寫日記,但一八六八年四月突然結束的原因卻不太清楚,但最後一則日記的確有結束的感覺。正如艾米莉在其它地方所說的,「我的生命太簡單艱苦,以致於有人可能為此感到不安」。這本書更重要的是,它像是一扇通往她靈魂的窗戶,為我們展現了某些事件的發生情形。的確,第一則記載說明了她對這一點的堅持。與日記的出土一樣令人興奮的,是那間雜在日記之間的二十五首未曾出現的詩,讓她的詩作總數達到一千八百首。同樣的,這些詩雖然零散地出現,但每一首皆與前後的日記有相當的關係。正如許多人所預期的,這本日記也接觸了許多她的詩與信所提及的主題:包括神與人的關係、信仰的真相、日常生活中死亡與受難的陰影、愛在她生命中的角色、而且特別是詩的力量如何在她身上呈現,讓她犧牲一切只為追求詩。這些日記揭露了很多人們以往只能用揣測的,也敉平了許多錯誤的評判,但或許到最後艾米莉·狄金森仍然是一團謎。無疑地,這是她的人格特質之一。 現在看來,她公開地躲避大眾以及所帶來的聲名,彰顯了她心中對命運的了解,以及對自我藝術成就的終極信念。然而,她要將來的人們通過她的詩來了解她,在那裡她用沒有人嘗試過的方式來「歌頌這個世界」。
出版作品
艾米莉的妹妹——拉維妮雅(Lavinia)認得艾米莉的字跡,但她卻不了解這些文字代表的是艾米莉終其一生的熱情。當她發現這個藏着一千多首詩的箱子時,她真的十分震驚。無論拉維妮雅是否了解這些詩句的真正價值,或者只是因為它們是「艾米莉所寫的詩」,她都堅信這些詩作一定得出版。通過她的大力奔走,再加上瑪波·魯米斯·陶德(Mabel Loomis Todd)編輯的鼎力相助,第 一輯的艾米莉詩本終於在一八九零年付梓出版,書里所收錄的詩作只是艾米莉畢生創作中的一小部分。第一輯總共印了十一刷,而第二輯及第三輯也分別在一八九一年及一八九六年順利付梓問世。一般大眾及多數的評論家都給這些詩作相當高的評價。到了一八九六年,艾米莉·狄金森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詩人。之後更多的作品,包括許多由其它管道收集的詩作,在接下來的五十年大量地出現,但直到一九九五年全三冊的定本才由湯瑪斯·約翰森(Thomas H.Johnson)審定出版。這本書一共收集了一千七百七十五首詩以及一些斷簡殘編,並依照時間順序編輯排足,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的貝爾耐出版部(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
狄金森的詩作現存1700多首,但很難定出實際數字,因為1860年代起狄金森的書信開始「詩化」,有時候很難界定她寫的是散文還是詩(蘇珊稱為「信詩」(letterpoem))。狄金森不是個出版的詩人,因此留下的大部分詩作只能看作詩稿,完篇的很少,有句無篇的占大多數。
狄金森的詩歌分為三個截然不同的時期,每一時期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第一時期為1861年以前,這一時期狄金森的作品風格傳統,感情自然流入。在狄金森死後,出版了她的作品的托馬斯H·約翰遜,只能給狄金森創作於1858年以前的作品中的五部鑑定年份。
第二時期為1861年~1865年,這是狄金森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她的詩歌在這一時期更具有活力與熱情。據約翰遜估計,狄金森在1861年創造了86首詩,1862年366首,1863年141首,1864年174首。同時,他認為在這一時期,狄金森充分表達了永生和死亡這一主題。
第三時期為1866年之後,據估計,所有的狄金森詩集中有2/3寫於該年之前。
作品風格及特色
狄金森的詩作現存一千七百多首,但很難定出實際數字,因為1860年代起狄金森的書信開始「詩化」,有時候很難界定她寫的是散文還是詩(蘇珊稱為「信詩」(letter poem))。狄金森不是個出版的詩人,因此留下的大部分詩作只能看作詩稿,完篇的很少,有句無篇的占大多數。 狄金森的詩歌分為三個截然不同的時期,每一時期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
第一時期為1861年以前,這一時期狄更生的作品風格傳統,感情自然流入。在狄更生死後,出版了她的作品的托馬斯H.約翰遜,只能給狄更生創作於1858年以前的作品中的五部鑑定年份。
第二時期為1861年—1865年,這是狄更生最富有創造力的時期,她的詩歌在這一時期更具有活力與激情。據約翰遜估計,狄更生在1861年創造了86首詩,1862年366首,1863年141首,1864年174首。同時,他認為在這一時期,狄更生充分表達了永生和死亡這一主題。
第三時期為1866年之後,據估計,所有的狄更生詩集中有2/3寫於該年之前。狄更生的詩採用一般教會讚美詩的格律:每節四句,第一、三句八音節,第二、四句六音節,音步是最簡單的「輕、重」,第二、四句押韻。例如: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詩的篇幅短小,多數只有兩至五節,經常破格,常押所謂「半韻」(half rhyme);放棄傳統的標點,多用破折號「;」名詞多用大寫(但這個習慣在當時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時甚至連動詞也省掉;句法多倒裝,有學者指這是受拉丁文詞序的影響。狄更生的詩富於睿智,新奇的比喻隨手拋擲,順心驅使各個領域的詞彙(家常或文學的,科學或宗教的),舊字新用,自鑄偉詞。喜歡在詩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時是新娘,有時是小男孩,尤其喜歡用已死者的身分說話。
狄更生描寫大自然的詩篇在美國家喻戶曉,常被選入童蒙課本。痛苦與狂喜,死亡與永生,都是狄更生詩歌的重要主題。狄更生詩作的音樂性和圖象性,成了近年批評家關注的題目。其詩用的破折號,時長時短,有時向上翹,有時向下彎,有批評家指這些是音樂記號,代表吟詠或歌唱那首詩時的高低抑揚;其詩的詩行往往不是一寫到尾,有時一句詩行會分開兩、三行寫(即是說每行只有兩三個字),有學者認為這是刻意的安排,跟詩意大有關係(另外,狄更生有時會在寄給朋友的詩里會附上「插圖」)。因此,有人主張要研究狄更生的詩,必須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為文本,才不致扭曲詩意。 [2]
作品風格
狄金森的詩採用一般教會讚美詩的格律:每節四句,第一、三句八音節,第二、四句六音節,音步是最簡單的"輕、重",第二、四句押韻。例如: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詩的篇幅短小,多數只有兩至五節,經常破格,常押所謂"半韻"(half rhyme);放棄傳統的標點,多用破折號,名詞多用大寫(但這個習慣在當時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時甚至連動詞也省掉;句法多倒裝,有學者指這是受拉丁文詞序的影響。
狄金森的詩富於睿智,新奇的比喻隨手拋擲,順心驅使各個領域的詞彙(家常或文學的,科學或宗教的),舊字新用,自鑄偉詞。喜歡在詩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時是新娘,有時是小男孩,尤其喜歡用已死者的身分說話。狄金森描寫大自然的詩篇在美國家喻戶曉,常被選入童蒙課本。痛苦與狂喜,死亡與永生,都是狄金森詩歌的重要主題。
狄金森詩作的音樂性和圖象性,成了批評家關注的題目。其詩用的破折號,時長時短,有時向上翹,有時向下彎,有批評家指這些是音樂記號,代表吟詠或歌唱那首詩時的高低抑揚;其詩的詩行往往不是一寫到尾,有時一句詩行會分開兩、三行寫(即是說每行只有兩三個字),有學者認為這是刻意的安排,跟詩意大有關係(另外,狄金森有時會在寄給朋友的詩里會附上"插圖")。因此,有人主張要研究狄金森的詩,必須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為文本,才不致扭曲詩意。
情感經歷
艾米莉曾與幾位男士有過朦朧的浪漫情愫。最權威的狄金森傳記作家理查德·斯維爾記錄下她一生中比較重要的愛情經歷:一是與塞繆爾·鮑爾斯的沒有結局的愛情;二是與比她年長18歲的洛德法官的關係。
鮑爾斯是一家地方報紙的,由於他已婚,兩人的愛情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在此影響下,艾米莉自25歲那年開始了她多年的閉門不出,棄絕一切社交生活。在愛情中受挫後,堅強勇敢的她並沒有倒下,而是透過詩作大膽地傾吐她愛的痛苦:「心啊,我們將把他忘記!你和我,今晚!你要忘卻他所給的溫暖,我則要忘記他給的光明。當你忘記後請告訴我,然後我,我的思念也將黯淡……快!免得你遲延,我又把他記起!」艾米莉只能把她無奈的愛情寄托在詩作之中,她難以自拔,受盡了愛情痛苦的煎熬,她想忘記「他」的光明和溫暖,以擺脫這種痛苦,忘記沒有結果的愛情,但對於孤獨、感性的她,這小小的願望竟成了奢望,只要稍有延遲就又把「他」想起。
艾米莉·狄金森與她父親的朋友和同事洛德法官的戀情曾在一些文獻中提到。在洛德法官的妻子去世後,他與艾米莉兩情相悅的親密關係開始於1878年初,當時她已經47歲,他65歲。洛德法官曾經希望與艾米莉結婚,可是受到了拒絕。那時,艾米莉已經不再年輕,她深知,婚姻意味着女子要放棄自己的獨立,她不希望承擔社會為女子制定的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她從小就看着自己軟弱、無主見的母親對丈夫絕對服從卻得不到半點垂憐和溫存,這大概也漸漸地壓制了她步入婚姻的想法,但掩蓋不了她對婚姻的憧憬。在1884年,艾米莉寫過一首以新娘自居而語涉「擁有」和「被擁有」的不尋常的詩「CircumferencethouBrideofAwe(敬畏的新娘在你身邊)」,是寫給洛德的,她以古詩的形式表達了對成為「你」的新娘,擁有「你」並且愛「你」的渴望,再次表達了對愛的追求。
經典中心
狄金森一生寫過1700餘首詩歌,生前僅發表過5首。雖然她的詩歌以描寫日常生活的普通事物為主,但內容深逮,別具一格。由於她經常探討的有關死亡、愛情、自然、永恆、人的自我本質和宗教信仰等主題是20世紀詩人關心的問題,因此,她對現代派詩歌影響甚大,被譽為美國20世紀新詩的先驅。布魯姆將她與惠特曼並列為英語文學經典的中心,一舉確立了她與莎士比亞、托爾斯泰並列的偉大文豪地位,受到全世界文學界的敬仰。
代表作品
《狂野的夜》 (或譯為《風暴之夜--激情之夜!》)
《神奇的書》 《雲暗》 《逃亡》 《希望》 《補償》 《戰場》 《天使》 [3]
社會評價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國著名女詩人,她的詩公開出版後,得到了越來越高的評價。她在美國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僅次於惠特曼。 1984年,美國文學界紀念"美國文學之父"華盛頓·歐文誕生二百周年時,在紐約聖·約翰教堂同時開闢了"詩人角",入選的只有惠特曼和狄金森兩人。
相關視頻
艾米莉狄金森
騰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