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婺源鳳仙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婺源鳳仙花

中文學名:婺源鳳仙花

拉丁學名:Impatiens wuyuanensis Y. L. Che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無患子目

科:鳳仙花科

屬:鳳仙花屬

種:婺源鳳仙花

分布區域:產江西婺源章階山)

婺源鳳仙花(學名:Impatiens wuyuanensis Y. L. Chen):鳳仙花科鳳仙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50厘米,無毛。莖肉質,葉互生,膜質,橢圓狀卵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紫色;總花梗細,單生於上部葉腋,總狀排列;苞片薄膜質,橢圓狀卵形,紫色,花紫色,萼片長圓狀卵形,唇瓣檐部狹漏斗狀,花絲線形;花葯小,子房直立,紡錘狀,蒴果近棒狀線形,種子長圓形少數,6月開花結果。

分布中國江西,生林下溝邊。該種極易成活,易於栽培。該花花形奇特,花如其名。古代已有關注其觀賞價值。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 [1]

婺源鳳仙花形態特徵

婺源鳳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無毛;莖肉質,直立或基部斜上,分枝,綠色,干時有條紋;下部節膨大,具多數纖維狀根。

葉膜質,互生,具柄,橢圓狀卵形,長5-12厘米,寬2.5-4厘米,頂端短尾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漸狹成長 2.5-4厘米的葉柄,邊緣具粗圓齒狀細鋸齒,具小尖,上面綠色,下面淡紫色;側脈5-6對,弧狀彎;葉柄上部具1-2對具柄腺體。

總花梗細,單生於上部葉腋,短於葉,2-4花,近總狀排列;花梗細,長10-15毫米,果期伸長,基部具苞片;苞片薄膜質,橢圓狀卵形,紫色,長5-7毫米,寬3-4毫米,頂端具明顯小尖,基部楔形,背面具不明顯的龍骨狀突起,脫落。花紫色,徑2.5-3厘米;側生萼片2,長圓狀卵形,長5-6 (7) 毫米,寬4-5毫米,頂端具明顯小尖,5-6條脈;旗瓣近圓形,長8毫米,寬10-12毫米,基部近心形或圓形,頂端凹入,背面具狹龍骨狀突起,具彎喙;翼瓣長15毫米,無柄,基部裂片小,長圓狀卵形,尖,上部裂片寬斧形,寬15毫米,上端微凹,背面具近腎形,反折的小耳;唇瓣檐部狹漏斗狀,基部漸狹成長2-2.5厘米,內彎或稍彎曲,頂端棒狀的距;口部傾斜,長8-10毫米,先端具明顯尖頭。花絲線形;花葯小,2裂,頂端鈍。子房直立,紡錘狀,長2毫米,略尖。

蒴果長15-18毫米,近棒狀線形,具長喙,頂端具5齒裂。種子少數,長圓形,具皺紋,褐色。花果期6月。

婺源鳳仙花近種區別

該種外形酷似封懷鳳仙花( I. fenghwaiana Y. L. Chen),但側脈5-6對;苞片橢圓狀卵形,紫色,基部楔形;花紫色;萼片頂端具明顯尖頭,背面具不明顯的中肋;旗瓣背面具狹龍骨狀突起,頂端喙狀上彎,與後者相區別。

婺源鳳仙花產地生境

產中國江西婺源章階山)。生於林下溝邊,海拔500米。

婺源鳳仙花生長習性

廣群芳譜》中亦云「人家多種之,極易生。二月下子,隨時可再種。即冬月嚴寒,種之火炕,亦生苗」。其果實很特別,成熟果實稍遇外力便彈裂開來。噴灑出去的種子,散落於周圍,第二年就會長出一顆一顆的鳳仙花,以此「擴充地盤」延續後代。

婺源鳳仙花栽培技術

播種一般在3月至4月進行,如果是在「國慶節」觀花,則在6月至7月播種。

準備好播種用土,將種子撒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薄土後,再噴水保濕,然後放在無直射陽光處,注意澆水,勿使土壤乾燥,澆水時不要將種子衝出來。

約過7天至10天,種子陸續發芽出苗,應避免烈日暴曬,經常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當鳳仙花小過於擁擠時進行間苗,使其茁壯生長。

當小苗長出3片至4片真葉時分苗定植,分苗時應帶宿土,栽後放在陰涼處進行緩苗。緩苗後放在良好、光照充足處養護,保持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每10天施一次腐熟的薄肥。

如此經過50天至60天,鳳仙花就會綻放出嬌美的花朵。

婺源鳳仙花病蟲防治

為害症狀: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初生黃色小斑點,漸向四周擴展為圓形病斑,病菌如從葉尖或葉緣侵入,致葉尖枯死,葉緣焦灼。

防治方法:⑴及時清除病落葉。⑵必要時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500倍液或80%噴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為害症狀:葉上病斑初為褪綠斑塊,葉脈所限呈不規則形,葉背可見白色霉狀物,較厚密,嚴重時覆滿全葉,致葉片枯焦,影響觀賞。

防治方法:⑴栽植時,應注意選擇地塊,合理密植,養護,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⑵發病初期及時噴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滅克(氟嗎·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葉、莖和花。染病葉片上布滿白粉。莖、花染病產生與葉片類似的症狀。該病發生普遍,5-9月均可發生,嚴重的造成植株衰弱,葉片變黃提早枯死。

防治方法:⑴秋季枯枝落葉,集中燒毀。⑵精心養護,日照時間每天12小時以上,有利於形成花芽並增強抗病力。⑶發病初期噴灑5%多硫化鋇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達科寧懸浮劑600-7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對三唑酮產生抗藥性的地區,改用12.5%腈菌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

為害症狀:根結線蟲病是南、北方普遍又嚴重的病害,主要為害根部。線蟲侵入側根或鬚根後,形成很多大小不一的癭瘤,受害植株生長緩慢,莖細株矮,葉片漸變蒼白色失綠,葉緣背卷,皺縮枯萎,花苞黃枯或不開放。

防治方法:⑴加強檢疫,防止病苗的傳人、傳出,避免擴展、蔓延。⑵播種育苗或盆栽定植時,注意選用無病土。⑶用作育苗或定植的土壤,最好在高溫季節翻曬2-3次,司消滅大量病原線蟲。⑷用藥劑消毒盆土。在盆土中挖穴或環狀溝,每盆施人滴滴混劑5-10mL原液,馬上覆土壓平,熏蒸半個月後再栽植花卉。也可用80%二氯異丙醚乳劑1000倍液,每盆施 10-15mL,或80%二溴氯丙烷200-300倍液,每盆施400mL,方法同上。也可施用5%鐵滅克顆粒劑,每平方米埋藥1-3g,或澆灌40%甲基異柳磷乳油1000倍液,每株澆灌150-250mL藥液。

為害症狀:主要為害莖部。初根莖處呈現油漬狀暗綠色條狀斑塊,嚴重時莖、葉全部變黑,植株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⑴減少初侵染源。採用隔年土,並在炎夏進行多次耕翻土地,經充分日曬該菌生活力降低,陽光照射可使休眠卵孢子萌發,從而喪失侵染能力;秋季徹底清除病殘體,可減少發病。⑵防止雨水濺射和傳播,對減少地上部發病具重要作用。⑶發病初期噴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0%滅克(氟嗎·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婺源鳳仙花植物文化

鳳仙花,花如其名。清代康熙皇帝命內閣學士汪灝等撰成的《廣群芳譜》記述鳳仙:「椏間開花,頭翅尾足俱翹然如鳳狀,故又有金鳳之名。」其在百花中的地位雖不比梅、蘭、竹、菊、牡丹和芍藥,甚至曾被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貶為「菊婢」,但鳳仙花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風姿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自古以來總有愛花之人對鳳仙花情有獨鍾,更有文人不吝筆墨吟詠鳳仙。

唐代詩人李賀在《宮娃歌》中寫道:「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又吳仁壁有詠《鳳仙花》:「此際最宜何處看,朝陽初上碧梧枝」,再如宋代楊萬里的《鳳仙花》:「細看金鳳小花叢,費盡司花染作工」。此外,元代楊維楨、明代瞿佑、清代劉灝等均有以鳳仙花為題的詩句。

清人趙學敏所著《鳳仙譜》是一本園藝特色的著作。在趙學敏的眼中,其它花草如罌粟、虞美人、雞冠花等,「或失之期短,或失之質陋,然鳳仙花無二者之病,故當為著專譜」可見其對鳳仙的喜愛之情。

參考來源

  1. 婺源鳳仙花,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