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江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江區位於吉林省中西部、松原市境北端。是松原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東鄰扶餘縣,西、南連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北隔松花江與黑龍江省肇源縣相望。東西寬38千米,南北長50千米,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總人口53萬人。區政府駐團結街道文化路1號。

全區轄17個街道、3個鎮、3個鄉:團結街道、文化街道、民主街道、臨江街道、新區街道、前進街道、和平街道、工農街道、沿江街道、鐵西街道、繁榮街道、建設街道、石化街道、伯都訥街道、長寧街道、濱江街道、鏡湖街道、大窪鎮、善友鎮、毛都站鎮、新城鄉、興原鄉、伯都鄉。其中,興原鄉由松原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

地處松嫩平原腹地,南、西、北三面環江。年均氣溫4.7℃,年降水量425毫米,屬溫帶半乾旱氣候[1]。長白鐵路、圖(們)烏(蘭浩特)、開(通)方(正)公路過境。水上航線上溯吉林市,下至哈爾濱。石油儲量豐富。工業以石油化工為重點,是省主要石油產區。吉林省油田管理局設境內。

歷史沿革

清屬吉林將軍伯都訥副都統轄地,副都統駐伯都訥城。伯都訥城是清初「邊外」(柳條邊)七大軍事重鎮之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設立伯都訥站,是寧古塔將軍境內西部通往齊齊哈爾城的重要通道。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伯都訥驛站南20里處建新城,名伯都訥新城(今扶餘鎮),添設伯都訥副都統專城駐防。嘉慶十六年(1811年),設置伯都訥廳,駐伯都訥新城,同時設分防巡檢一員,駐孤榆樹屯(今榆樹市),隸屬伯都訥廳。

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年2月15日),伯都訥廳升改新城府,駐新城,與伯都訥副都統同城;孤榆樹屯巡檢改設榆樹縣,由新城府領。翌年4月,裁將軍,改隸吉林行省西北路道。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批准,裁撤伯都訥副都統。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改為新城縣。隸屬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2月,因與河北、山東等省新城縣重名,奉令改稱扶餘縣。同年6月,西北路道改稱濱江道,隸屬濱江道。1929年2月,廢止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隸屬吉林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隸吉江行政區,1946年5月劃歸嫩江省管轄。1949年5月,劃歸吉林省管轄。1956年隸屬公主嶺專區,1958年10月改隸白城專區。1987年12月撤縣改扶餘市(縣級),隸白城地區。1991年成立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扶餘市由開發區代管。1992年6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2]60號):撤銷扶餘市,設立松原市(地級)和扶餘區。同時撤銷前扶經濟開發管理區。

松原市扶餘區的行政區域是:原扶餘市的行政區域;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前郭鎮的團結、繁榮、建設、原江、松江、鐵西、民主街道辦事處;勝利街道辦事處的勝安、勝民、勝合、勝慶、勝豐5個居委會;育才街道辦事處的民景、民建兩個居委會;毛都站鎮;鎮郊鄉的賀爾其勒村、西郊村、單家圍子村、於家圍子村、孫喜窩堡村、郭新窩堡村、倪家窯村、後瓦房村、卡拉房子;前瓦房村的郭爾羅斯大街以南至孫喜窩堡村界,凱旋街以東至吉拉吐鄉界部分;達里巴鄉的努很格勒和額莫勒村,區人民政府駐文化街。其中,江南部分原屬前郭縣的城區部分改為3個街道,鎮郊鄉更名為興原鄉,毛都站鎮暫由前郭縣代管。

1995年7月20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吉林省設立扶餘縣和松原市扶餘區更名為寧江區的批覆》(國函[1995]68號):設立扶餘縣,轄扶餘區的部分行政區域,縣人民政府駐三岔河鎮;松原市扶餘區更名為寧江區。9月14日,吉林省政府下發《關於恢復設立扶餘縣和松原市扶餘區更名為寧江區的通知》(吉政函[1995]140號)。12月12日,松原市寧江區正式掛牌成立。原扶餘區東部的27個鄉鎮(場)歸扶餘縣轄;寧江區轄原扶餘區西部的大窪、善友、風華、毛都站鎮、新城、朝陽、伯都、新民8個鄉鎮及城區3個街道,興原鄉由市經濟開發區代管。是年,全區總人口50.8萬人,其中城區人口30.2萬人。

1996年,寧江區面積1228.6平方千米,人口45.7萬人(《政區大典》數據)。轄10個街道、2個鎮、7個鄉:文化街道、臨江街道、工農街道、團結街道、民主街道、前進街道、和平街道、石化街道、沿江街道、繁榮街道、大窪鎮、毛都站鎮、朝陽鄉、新城鄉、興原鄉、善友鄉、伯都鄉、風華鄉、新民鄉。區政府駐文化街道。

1998年10月,由臨江街道析設新區街道,由繁榮街道析設建設街道;10月22日,新區、建設、繁榮3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年設立鐵西街道。1999年11月18日,經省民政廳批准,風華、善友2鄉撤鄉設鎮。2000年1月1日,經省政府、市政府批准,原由前郭縣代管的毛都站鎮正式劃歸寧江區。至此,寧江區轄13個街道、4個鎮、5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全區總人口538469人,其中:團結街道17510人、文化街道30068人、民主街道23135人、臨江街道21354人、新區街道14292人、前進街道24841人、和平街道44408人、工農街道20951人、沿江街道37042人、鐵西街道27416人、繁榮街道34335人、建設街道23296人、石化街道13790人、大窪鎮20681人、風華鎮14524人、善友鎮20712人、毛都站鎮26652人、新城鄉32459人、朝陽鄉19439人、伯都鄉12949人、新民鄉12690人、興原鄉41944人、華僑農場3981人。

2001年,全區總面積1269平方千米,總人口508084人。2003年,寧江區面積1313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69.4平方千米;總人口5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占人口總數的38.5%(數據來源於《吉林年鑑2003》);轄13個街道、4個鎮、5個鄉:臨江街道、工農街道、團結街道、民主街道、文化街道、前進街道、和平街道、石化街道、沿江街道、繁榮街道、鐵西街道、建設街道、新區街道、大窪鎮、毛都站鎮、善友鎮、風華鎮、新城鄉、興原鄉、朝陽鄉、伯都鄉、新民鄉。

2005年9月,撤銷風華鎮、朝陽鄉,併入大窪鎮;撤銷新民鄉,併入伯都鄉。全區轄13個街道、3個鎮、3個鄉:團結街道、文化街道、民主街道、臨江街道、新區街道、前進街道、和平街道、工農街道、沿江街道、鐵西街道、繁榮街道、建設街道、石化街道、大窪鎮、善友鎮、毛都站鎮、新城鄉、伯都鄉、興原鄉。共有51個社區、93個行政村。

2007年7月16日,民政部下發《關于吉林省調整松原市寧江區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行政區劃的批覆》(民函[2008]213號),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對松原市寧江區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行政區劃進行調整:(一)將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吉拉吐鄉七家子村所屬的哈達山抽水站主幹渠以南、國道G302以東區域,咚勒赫村所屬的國道G302以東區域;王府站鎮一部落村;達里巴鄉達里巴村所屬的國道G302以東區域劃歸松原市寧江區管轄。(二)將松原市寧江區興原鄉孫喜窩堡村和前瓦房村所屬的國道G302東北側區域劃歸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管轄。

2008年9月1日,伯都訥、長寧、濱江、鏡湖4個街道辦事處正式揭牌成立。至此,全區轄17個街道、3個鎮、3個鄉:團結街道、文化街道、民主街道、臨江街道、新區街道、前進街道、和平街道、工農街道、沿江街道、鐵西街道、繁榮街道、建設街道、石化街道、伯都訥街道、長寧街道、濱江街道、鏡湖街道、大窪鎮、善友鎮、毛都站鎮、新城鄉、興原鄉(松原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伯都鄉。

視頻

寧江區 相關視頻

松原市寧江區人文風景航拍
寧江區打造美麗鄉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