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和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和遺址,最初稱為安和路遺址,是位於台中西屯區單元一重劃區的遺址,包含大坌坑、牛罵頭及清代漢文化層,2003年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現。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處於2013年委託博物館進行遺址監管。至此,安和路遺址在2015年9月17日,正式公告為「列冊遺址」。依據台中市政府105年度遺址審議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議(105年12月20日府授文資遺字第10502733731號),公告將此遺址市定遺址名稱由「安和路遺址」更名為「安和遺址」,並將遺址範圍變更[1]

遺址範圍

安和遺址位置於台中市西屯區,屬牛罵頭文化層。範圍位於台中市大肚台地東側(範圍為台灣大道四段以南、安和路以西、協和北巷以北、協和北巷西段以東延至台灣大道)。原名稱為「安和路遺址」,後經台中市政府於105年12月20日遺址審議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議,變更名稱為「安和遺址」,範圍變更為台中市西屯區福和段204地號。遺址文化層延伸分布範圍,且土地使用分區為公園,未受建築或土地開發行為破壞,遺址保存狀況應屬完整。但現今已有許多件建物建築,也曾發生爭議,對於遺址保存是一大挑戰。

遺址內容

安和遺址遺址為中部地區罕見之大坌坑文化遺址。本遺址的年代約在3,500年前至5000年前,除了下層屬較早的大坌坑文化文化外,也包含牛罵頭文化時期的遺留;此遺址目前共挖掘出48具排列整齊的人骨,為大坌坑時期之墓葬群。經碳14年代檢測,認定為4,800~4,000年前人類遺骨(牛罵頭文化層距今4000至3000年間)是目前在台中發現早的史前人;歷史時期康熙乾隆年間汀州人拓墾,此為「下七張犁」舊名由來。安和遺址也有出土箭簇、閃玉錛等器物。此外也有石虎、狗、大型魚鰓蓋骨、魚脊椎骨、山羌、鬼鼠、、鯊魚牙齒、殼等,及古代稻米、種子等史前生態遺留,根據這些跡象與證據,推測當時即有食用稻米。其中發現鯊魚牙齒,可能代表當時此地距離海岸線相當近。因為其重要性,未來將在安和遺址範圍內選擇適當地點現址保存,展示主要文物。往後更預估將安和遺址列為指定遺址,並爭取列為國定遺址[2]

研究意義

目前除此遺址之外,台中地區出土之牛罵頭文化遺物大多保存不佳,且牛罵頭墓葬非常罕見。由此處出土之遺物器型論也可猜測其有西部繩紋紅陶文化之流通。另外,大坌坑文化依推測應為南島語族在5500年前所發展起的,而此處的碳定年指出,安和遺址正處於這個關鍵時期,因此其在文化研究上,有不可取代之獨特性。此外,本遺址所發現的人類生活經考古分析年代約為4800年前新石器時代人物,在台灣人類與考古都是一大發現,也曾登上外媒報導版面。

視頻

安和遺址 相關視頻

台灣大坌坑文化的起源
老梁:揭秘當年康熙真的是指認乾隆為接班人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