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歷史學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宗教歷史學派(History-of-Religions School ),譯自德文Religionsgeschichtliche Schule,是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群德國學者了解聖經及宗教起源的特別方法;他們認為任何宗教概念與禮儀,均有歷史根源可追尋,舊約、新約以至教會,都與他們身處之文化背景有關係。得助於哲學的實證論(Positivism943,Positivism)原理,這些學者運用歷史和語意學的方法,來解釋聖經宗教的起源。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2]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舊約聖經
袞克爾的《創造與混亂在時間的始與終》(Hermann Gunkel, Scho/pfung und Chaos in Urzeit und Endzeit, Go/ttingen, 1895),認為舊約聖經創造與混亂的主題,大多數是源自巴比倫神話(Myth824,Myth),但與威爾浩生(Julius Wellhausen, 1844~ 1918)不一樣的是,袞克爾(1862~1932)認為聖經作者是在主前二千年便開始這種借用。革熱斯曼(1877~1927)的《以色列和猶太教末世論的起源》(Hugo Gressmann, Der Ursprung der israelitisch-ju/dischen Eschatologie, Go/ttingen, 1905),嘗試從先知言論中指出裡面的神話是極其古遠的。祈特爾(1853~1929)的《以色列的歷史》(Rudolf Kittel, Geschichte des Volkes Israel, rev. edn., Gotha, 1912),則說摩西傳講的不是一神論,而是「倫理的崇拜一神論」('ethical monolatry',即可以有別神,但只選一神來敬拜)。
新約聖經
海特米勒(Wilhelm Heitmu/ller, 1869~1926)在1903年說,保羅的聖餐論(Eucharist423,Eucharist)不是來自耶穌的教導,乃是來自希羅世界;布瑟(Wilhelm Bousset, 1865~1920)認為早期的教會,是一種希羅與猶太的現象,他最重要的作品《主基督》(Kyrios Christos, 1913; ET, 1970)提出新的理論︰最早稱基督為Kyrios(「主」)的,是外邦基督徒,目的是代替猶太教末世論的「人」,那些曾信神秘宗教的基督徒,便把基督稱作他們新的「神秘的神」。
他另一本重要的作品,叫做《諾斯底主義的重要問題》(Hauptprobleme der Gnosis, 1907),指出整個諾斯底思想,都是從古老的希羅哲學改造而成,因此他認為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508,Gnosticism)比基督教更早存在。
銳山斯丁(Richard Reitzenstein, 1861~1931)是個語言學家,研究神秘主義在希羅思想的地位;他在《培曼特斯》(Poimandres, 1904; repr., Darmstadt, 1966)指出,原屬希耳米神話(Hermes)的培曼特斯,才是約翰福音所根據的素材,他亦利用較晚的曼底安派(Mandaean;參諾斯底主義508,Gnosticism 諾斯底主義)經文,來重塑基督教洗禮的原樣(Die Vorgeschichte der Christlichen Taufe, 1924; repr., Darmstadt, 1967)。
銳山斯丁最著名的一本書,叫做《希羅神秘宗教》(Die hellenistischen Mysterienreligionen, Stuttgart, 1910; ET, 1978),他說保羅受希羅神秘宗教的影響,諸如諾斯底主義等等;事實上他還稱保羅為最偉大的諾斯底主義者。
在另一本着作︰《伊朗神秘宗教》(Das iranische Erlo/sungsmysterium, 1921),銳山斯丁利用剛從土耳其發現的經文,指出基督教前期的諾斯底主義是源自伊朗,後來的研究卻證明這些經文是屬於三世紀(或更後)的摩尼教(Manichaeism762,Manichaeism)經文;到他發現這錯誤了,又說摩尼教必然是保存了伊朗很古的諾斯底傳統。
檢討
銳山斯丁及布瑟的理論,對本世紀新約研究領袖之一的布特曼(Bultmann241,Bultmann, Rudolf)影響甚巨。有一點饒有意義的是,布瑟與銳山斯丁的作品在歐陸備受重視,他們在世的時候卻沒有英譯本面世。
他們愛用較晚及沒關係的經文來解釋保羅,或說諾斯底主義是早於教會而存在,這等思想卻是現代學者不能接受的。埃利斯(Earle Ellis)下面一句評語可說是一語中的︰「他們有一傾向,就是愛把同存的稱作影響,然後又把影響說成是來源。」(Paul and His Recent Interpreters, Grand Rapids, MI, 1961, p. 29)
宗教歷史學派的錯誤現已成一常識,有人稱之為「輸送帶的謬誤」(the Conveyor-Bell Fallacy)。意思是凡先存的,就像是處於輸送帶的前端,那麼它必然會傳送到後存的,輸送帶的末端;事實上待證的,不僅是某經文或文化宗教現象確是先存於研究中的宗教或經文,更重要的是真的有那條輸送帶的存在,這卻是宗教歷史學派一直做不到的。
宗教歷史學派的錯謬,不單曾一度流行於德國研經界,早期宗教比較學(comparative religion)亦常犯此毛病。此派學者受了進化論的影響,認為世上所有宗教均出於同一源,不同的宗教均可以藉其發展史來建立它們的關係網;這方面的領導學者,包括穆勒、泰勒和弗雷澤(F. Max Mu/ller, E. B. Tylor, J. G. Fraser)。北美和英國大學在本世紀初,紛紛開設宗教比較學系,在60和70年代亦成了學生熱愛的科目。
他們最流行的意見是︰十誡、登山寶訓,與佛教和印度教的倫理思想,都是一樣的。在中國便出現了「所有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一說,在德國及美國則說,所有宗教徒都是敬拜同一至尊的神靈;此類「共識」成了新派神學一個共同的立場,亦是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398,Ecumenical Movement)及宗教大聯盟的主要推動力。
現代研究宗教學的學者,不再相信這等淺陋的看法,他們相信每一宗教及禮儀的產生,必有其獨特的背景,硬說其出於一源,並不能增加我們任何方面的了解。同樣地,現代研究文化現象的人,對兩個不同文化相混而產生的相互影響作用(稱作「濡化作用」,acculturation),遠比以前嚴肅,因而對文化現象(包括宗教)的衍生與發展,亦得到較客觀的認識,德國的宗教歷史學派因而成了落伍的方法。
參考文獻
- ↑ 《聖經故事》成熱門話題 紀錄頻道跨界美劇講故事,人民網,2013-03-14
- ↑ 揭秘基督教分支:天主教與東正教的千年恩怨,趣歷史,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