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容齋隨筆·魯昭公

容齋隨筆·魯昭公》出自宋代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卷六。

目錄

原文

春秋之世,列國之君失守社稷,其國皆即日改立君,無虛位以俟者。惟魯昭公為季孫意如所逐而也於齊,又適晉,凡八年乃沒。意如在國攝事主祭,歲具從者之衣履而歸之於乾侯。公薨之明年,喪還故國,然後其弟公子宋始即位,他國無此比也。豈非魯秉周禮,雖不幸逐君,猶存厥位,而不敢絕之乎?其後哀公孫于越,《左傳》終於是年,不知悼公以何時立也。

譯文

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國君一旦失去了王位,這個國家馬上就另立新君,沒有把王位空在那裡等人。唯獨魯昭公是例外,他被擅權的季孫意如驅逐後,先逃亡齊國,又到晉國,流亡了八年才死去。這八年間季孫意如在國內總攬大權,主持祭祀,並且每年都把參加祭祀的人的衣物交給乾侯。魯昭公死後第二年,靈柩又回到了魯國,然後他的弟弟公子宋才開始登上王位,這在別的國家沒有的事。這大概是因為魯國堅持了周朝的禮儀,即使國君不幸被驅逐了,他的國君的位置仍然存在,沒人敢使之中斷吧!後來魯哀公也逃亡到了越國,但是《左傳》記事到這時為止,此後魯悼公究競何時繼承了哀公的王位,也就不知道了。

作品簡介

《容齋隨筆》是南宋洪邁(1123~1202)著的史料筆記,被歷史學家公認為研究宋代歷史必讀之書。《容齋隨筆》與沈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困學紀聞》[1],是宋代三大最有學術價值的筆記。

《容齋隨筆》[2]最重要的價值和貢獻是考證了前朝的一些史實,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對歷代經史典籍進行了重評、辨偽與訂誤,提出了許多頗有見地的觀點,更正了許多流傳已久的謬誤,不僅在中國歷史文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而且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亦意義重大。

視頻

容齋隨筆·魯昭公 相關視頻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等古籍發行

參考文獻